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持續增強

發布時間:2022-04-22 11:28:42 經濟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為(wei) 實體(ti) 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服務的普惠性持續增強。小微企業(ye) 、“三農(nong) ”領域、脫貧攻堅,更多的金融資源被配置到社會(hui) 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大幅增強。

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裏”,需要從(cong) 三方麵發力。一是持續完善金融供給的層次,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以及新業(ye) 態的作用;二是穩步創新金融產(chan) 品與(yu) 服務,針對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農(nong) 戶等群體(ti) 的特殊需求,量體(ti) 裁衣,提供差異化服務;三是形成政策合力“幾家抬”,著力解決(jue) 數據共享問題、風險分擔問題,讓普惠金融更加可持續。

金融供給層次漸豐(feng)

車要跑得快,首先得鋪好路。發展普惠金融,要有廣覆蓋、多層次的金融供給體(ti) 係。2015年,我國印發了首個(ge) 國家級普惠金融戰略規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健全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供給體(ti) 係,充分發揮傳(chuan) 統金融機構和新型業(ye) 態的作用。

國有大行是“頭雁”。對於(yu) 國有大行服務小微,有人曾質疑:這些習(xi) 慣了“壘大戶”的銀行,是否願意俯下身,發放那一筆筆小額貸款?國有大行深耕普惠金融,既是責任也是趨勢。近年來,國有大行充分發揮網點布局廣、資金成本低、風險控製能力強等優(you) 勢,連年超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2020年、2021年,普惠小微企業(ye) 貸款增長分別超50%、40%。

農(nong) 村金融機構是生力軍(jun) 。當前,農(nong) 村信用社改革正在穩步推進,農(nong) 村金融的活力進一步煥發。4月18日,浙江農(nong) 商聯合銀行掛牌成立,全國深化農(nong) 信社改革“第一單”正式落地浙江。“改製不改性、改名不改心,堅守‘支農(nong) 支小’的天職與(yu) 宗旨。”浙江農(nong) 商聯合銀行董事長王小龍表示,將努力為(wei) 每個(ge) 家庭和有需要的小微企業(ye) 提供足額、便捷、便宜的普惠金融服務。

民營銀行是補充者。2014年12月,我國首家民營銀行、首個(ge) 純互聯網銀行——深圳前海微眾(zhong) 銀行開業(ye) 。近年來,借助大數據與(yu) 金融科技,民營銀行不斷拓展普惠金融的服務邊界。“我們(men) 服務的是小微企業(ye) 中的‘小微’,企業(ye) 的年營業(ye) 額平均在500萬(wan) 元以下。”微眾(zhong) 銀行董事長顧敏說。

村鎮銀行是神經末梢。記者在多地采訪時發現,村鎮銀行的員工“說當地話、熟當地人、懂當地民情”,了解哪家人守信用、哪戶人有能力,其他銀行做不了的融資便成了可能。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國共有村鎮銀行1651家。

金融服務穩步創新

發展普惠金融並非坦途,亟需創新金融服務的方式與(yu) 內(nei) 涵。但創新不能隻是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

首先要創新服務模式,尤其要解決(jue) 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推動普惠金融向基層、縣域、鄉(xiang) 村和社區不斷延伸。

城市裏隨處可見的ATM機具、銀行網點,在廣袤的農(nong) 牧區曾經十分稀缺。銀行網點怎樣搬上草原?實踐的智慧是,用流動式服務“追著”牧民跑,流動金融服務車即為(wei) 典型。記者在青海采訪時發現,每台服務車均配備了PAD移動展業(ye) 平台,該平台相當於(yu) 小型發卡機,還能完成小額貸款的申請受理等工作。

其次要創新金融產(chan) 品。“小微企業(ye) 融資難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中國銀保監會(hui) 統計信息與(yu) 風險監測部負責人劉忠瑞說。核心難點在於(yu) 銀行、企業(ye) 之間存在嚴(yan) 重的信息不對稱,銀行無法判斷小微企業(ye) 的信用等級,因而需要小微企業(ye) 增信,或者提供房產(chan) 等抵押物,或者由其他企業(ye) 為(wei) 其提供擔保,無形中提升了融資門檻。

可見創新的牛鼻子是要為(wei) 小微企業(ye) 增信。在監管部門多年的大力推動下,銀行此前不願接受、無法接受的增信方式如今已變得普遍。例如,抵質押方式創新,供應鏈上遊的小微企業(ye) 可以把應收賬款質押給銀行,以此獲得貸款。再如,傳(chuan) 統的授信審批手段革新,銀行考察小微企業(ye) ,不再像考察大企業(ye) 那樣依賴財務報表,而是分析它的水表、電表、稅表。又如,大數據手段出新,金融機構充分挖掘、整合大數據資源,更加精準地為(wei) 小微企業(ye) 畫像。

除了小微企業(ye) ,偏遠地區的農(nong) 牧民、脫貧戶也需要增信。回顧我國的脫貧攻堅曆程,“扶貧小額貸款”值得一書(shu) 。與(yu) 涉農(nong) 小額貸款相比,扶貧小額貸款進行了多項創新:一是隻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二是簡化授信評級流程,更加看重貧困戶的誠信度,充分發揮村委會(hui) 在風險評估中的作用;三是由地方政府予以貼息,通常能夠完全覆蓋一年期貸款利率。

政策合力“幾家抬”

站在新起點,普惠金融要愈加有為(wei)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更大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chuan) 導機製,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麵。

普惠金融“增量、擴麵、降價(jia) ”,必須形成政策合力,不可單打獨鬥,要多部門“幾家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幾家抬”是金融支持小微企業(ye) 融資的思路。

一是合力打通信用數據壁壘。緩解小微企業(ye) 融資難,要強化金融科技在信貸管理中的應用,促進小微企業(ye) 信息變信用,推動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但是,由於(yu) 信用信息分散在各個(ge) 行政部門、企業(ye) 內(nei) ,彼此之間存在信息壁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普惠金融提質增效。

早在2019年,浙江省就已率先開展“數據共享”探索,並取得一定成效。具體(ti) 來看,浙江銀保監局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大數據局等部門,建設“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台”,直連政府部門、銀行業(ye) 務係統,企業(ye) 遞交融資申請後,最快在1分鍾內(nei) 即可完成授信審批。

二是合力解決(jue) 信用貸款的風險分擔問題。接下來,要推動建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風險補償(chang) 機製,支持擔保機構為(wei) 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記錄的小微企業(ye) 提供擔保。“繼續發揮合力,加強與(yu) 財政、工信、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調合作,繼續強化貸款風險分擔補償(chang) 、信用信息共享機製建設。”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說。

三是合力加強金融政策儲(chu) 備。近期,受國內(nei) 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發影響,部分小微企業(ye) 的經營受到較大衝(chong) 擊。在我國,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量大麵廣,在1.5億(yi) 市場主體(ti) 中占據絕大多數,幫扶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就是保市場主體(ti) 、保居民就業(ye) 。“下一步,我們(men) 將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合作,繼續落實好各項紓困幫扶政策,加快健全‘敢貸、願貸、能貸、會(hui) 貸’的長效機製,持續優(you) 化中小微企業(ye) 融資環境,支持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發展。”鄒瀾說。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