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財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果顯現

發布時間:2022-01-24 09:34:52 經濟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十四五”開局之年,財政金融政策充足發力、精準滴灌,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增長,有力支撐了宏觀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

展望2022年,財政金融政策仍將有力度、更精準,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發揮好宏觀政策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更加主動有為(wei) ,更加積極進取,注重靠前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加大對實體(ti) 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ye)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財稅金融環境。

“增減”之間有力度

2021年,財政金融政策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力度體(ti) 現在“增減”之間。

“增減”之間,增的是財政支出。財政支出以適度的強度繼續支持穩增長、助實體(ti)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超過25萬(wan) 億(yi) 元,增長1.8%,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提供了財力保障。2021年,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製建立,規模達到2.8萬(wan) 億(yi) 元,比2020年增加1.1萬(wan) 億(yi) 元,基本實現了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的全覆蓋。

專(zhuan) 項債(zhai) 券是政府拉動投資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2021年,全國人大批準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額度3.65萬(wan) 億(yi) 元。截至12月15日,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券發行3.42萬(wan) 億(yi) 元,占已下達額度的97%,全年發行工作基本完成,為(wei) 穩投資、穩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增減”之間,增的是貨幣信貸總量。2021年,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力度穩固,主要金融指標在2020年高基數基礎上繼續保持有力增長。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9.95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3150億(yi) 元。2021年末,廣義(yi) 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hui) 融資規模同比分別增長9%和10.3%。從(cong) 2020年、2021年兩(liang) 年平均看,M2和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速分別為(wei) 9.5%和11.8%。

“增減”之間,減的是稅費,企業(ye) 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統計顯示,2021年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預計超1萬(wan) 億(yi) 元,高於(yu) 超過7000億(yi) 元的預期目標。

“增減”之間,減的是企業(ye) 融資成本,企業(ye) 貸款利率降至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2021年全年企業(ye) 貸款利率為(wei) 4.61%,比2020年下降0.1個(ge) 百分點,比2019年下降0.69個(ge) 百分點。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對經濟恢複必要的支持力度,支持實施擴大內(nei) 需政策,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積極拓展投資空間,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有力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複。”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財稅政策與(yu) 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說。

“總體(ti) 看,2021年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M2和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速由降轉升,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超過前一年,體(ti) 現出金融回歸本源、落實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要求,對支持市場主體(ti) 恢複和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精準滴灌有溫度

2021年,宏觀政策有力度更有溫度。

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基礎,中小微企業(ye) 是市場主體(ti)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動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2021年,金融支持和減稅降費聚焦支持中小微企業(ye) 發展、製造業(ye) 、科技創新,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實施一係列紓困措施,有效減輕市場主體(ti) 負擔,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

“針對年銷售額4億(yi) 元以下(不含4億(yi) 元)的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實施延緩繳納第四季度部分稅費政策,其中製造業(ye) 中型企業(ye) 可以延緩繳納政策規定範圍內(nei) 稅費的50%,製造業(ye) 小微企業(ye) 可以延緩繳納政策規定範圍內(nei) 稅費的全部。”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說。

國家稅務總局統計顯示,這些措施預計將為(wei) 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辦理緩稅(費)2000億(yi) 元,為(wei) 煤電和供熱企業(ye) 辦理“減、退、緩”稅270億(yi) 元,有效幫助市場主體(ti) 恢複元氣、增強活力。

專(zhuan) 項債(zhai) 資金也花在了“刀刃上”。從(cong) 資金投向看,全部用於(yu) 重點領域,其中約五成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和產(chan) 業(ye) 園區基礎設施領域;約三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衛生健康、教育、養(yang) 老、文化旅遊等社會(hui) 事業(ye) ;約兩(liang) 成投向農(nong) 林水利、能源、城鄉(xiang) 冷鏈物流等,對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yu) 此同時,製造業(ye) 和小微企業(ye) 獲得了更多低成本資金支持。2021年末,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餘(yu) 額同比增長31.8%,比各項貸款增速高20.2個(ge) 百分點。2021年,普惠小微貸款支持了超過4400萬(wan) 戶小微經營主體(ti) 。2021年末,普惠小微貸款餘(yu) 額同比增長27.3%。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2022年將進一步積極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定向支持功能,繼續實施普惠小微企業(ye) 的相關(guan) 支持工具,利用支農(nong) 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加大對“三農(nong) ”、小微企業(ye) 等薄弱環節、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支持力度。

靠前發力增效能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2022年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這意味著“穩”仍將是今年宏觀政策的主基調。

“財政部門要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出有利於(yu) 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同時,加強財政政策與(yu) 貨幣、就業(ye) 等政策協調聯動,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調控有機結合,提升政策整體(ti) 效能。”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認為(wei) ,在經濟下行壓力根本緩解之前,進要服務於(yu) 穩,不利於(yu) 穩的政策不出台,有利於(yu) 穩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進促穩。政策也要靠前發力。

一係列支持實體(ti) 經濟的財政金融政策將在2022年靠前發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值得關(guan) 注的是,2022年將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增強市場主體(ti) 活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feng) 俏彬認為(wei) ,2022年實施減稅降費要更加突出精準性和針對性,主要針對產(chan) 業(ye) 鏈和經濟循環中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的環節如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以及基礎性環節如製造業(ye) 和科技型企業(ye) 等。

“2022年,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將繼續是減稅降費的重點。圍繞創新驅動,在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上預計會(hui) 繼續加大優(you) 惠力度。增值稅留抵退稅製度有望加大執行力度,以促進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李旭紅表示。

專(zhuan) 項債(zhai) 券將繼續發揮拉動有效投資的作用。2021年底,財政部向各地提前下達了2022年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務限額1.46萬(wan) 億(yi) 元。進入2022年,各省份即緊鑼密鼓發行或者準備發行專(zhuan) 項債(zhai) 券。

“2022年財政支出將保持一定強度,並且‘靠前發力’,支出進度將進一步加快,以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對穩增長的支撐作用。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仍將保持較大力度,主要用於(yu) 擴大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馮(feng) 俏彬說。

“穩增長、擴內(nei) 需還需要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下一步,貨幣政策應更加主動有為(wei) ,注重靠前發力。要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chuan) 導機製,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使流動性更高效、更精準地注入到實體(ti) 經濟。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有力,如加快地方債(zhai) 發行,擴大基建投資;繼續將減稅降費等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減輕企業(ye) 和個(ge) 人負擔,持續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