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31 10:27:50 第一財經

2021年是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一年。
這一年,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穩健前行。經濟發展與(yu) 疫情防控兼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產(chan) 業(ye) 鏈韌性得到提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
這一年,我們(men) 完成了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新征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對當前經濟形勢做出了“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判斷。會(hui) 議強調,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會(hui) 改變。無論國際風雲(yun) 如何變幻,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多邊主義(yi) ,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宏觀指標總體(ti) 處於(yu) 合理區間
2021年,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紮實推進,保供穩價(jia) 和助企紓困力度加大,國民經濟持續恢複。主要宏觀指標總體(ti) 處於(yu) 合理區間,呈現經濟增長較快、物價(jia) 較低、就業(ye) 較好、國際收支平衡的特點。
從(cong) 經濟增速看,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9.8%,高於(yu) 6%以上的預期目標。從(cong) 物價(jia) 看,居民消費價(jia) 格總水平穩定,1~11月份,CPI同比上漲0.9%,低於(yu) 3%左右的預期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國物價(jia) 總體(ti) 穩定,離不開農(nong) 業(ye) 穩定、糧食增產(chan) 。夏糧、早稻、秋糧均實現增產(chan) ,全年糧食總產(chan) 量13657億(yi) 斤,比上年增產(chan) 267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為(wei) 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cong) 內(nei) 需看,消費和投資穩定恢複,居民消費穩步升級。前11個(ge) 月,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7%,基本生活類和升級類商品消費增勢良好。投資增長總體(ti) 平穩,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建成全球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製造業(ye) 投資同比增長13.7%,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增長16.6%,社會(hui) 領域投資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
對外貿易則量增質升,結構繼續優(you) 化。前11個(ge) 月,我國進出口總額35.3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2.0%,超過去年全年規模,創曆史同期最高;機電產(chan) 品出口比重達59%,民營企業(ye) 進出口占比達48.5%。1~10月份,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3%。中歐班列開行12605列,超過去年全年總量,貨運量同比增長33%。
從(cong) 國際收支看,前11個(ge) 月,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3.7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0.1%。11月末,我國外匯儲(chu) 備餘(yu) 額32224億(yi) 美元,連續7個(ge) 月穩定在3.2萬(wan) 億(yi) 美元以上。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撰文分析,我國經濟之所以能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取得世界領先的發展成績,離不開宏觀政策發力、企業(ye) 主體(ti) 出力。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1~11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2.9%;在2020年為(wei) 市場主體(ti) 減負超過2.6萬(wan) 億(yi) 元基礎上又進一步減稅降費。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截至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yu) 額同比增長11.7%,廣義(yi) 貨幣M2餘(yu) 額增長8.5%,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了市場主體(ti) 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在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hui) 議上稱,2021年我國優(you) 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達到1萬(wan) 億(yi) 元。“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增強市場主體(ti) 活力”也位列明年財政工作六方麵重點之首。
劉昆介紹,2022年要嚴(yan) 格落實國家出台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紅利落地。加強對中小微企業(ye) 紓困幫扶,實施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獎補政策,繼續實行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新增支持一批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鼓勵地方安排中小企業(ye) 紓困資金。
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雙提升
2021年,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也在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jin) 是經濟發展的目標,而且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2021年以來,我們(men)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前三季度,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9.7%,兩(liang) 年平均增長5.1%,與(yu) 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同比名義(yi) 增長10.6%;人均轉移淨收入兩(liang) 年平均名義(yi) 增長8.4%,超過2019年同期增速。
經濟發展與(yu) 生態文明建設協同共進,是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也蘊含著新的經濟增長點。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繼續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取得成效,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優(you) 化。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0.6個(ge) 百分點。碳交易市場日趨活躍,汙染防治成果不斷鞏固。1~10月份,全國339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7%。
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九次會(hui) 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ti) 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雙碳”目標首次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發布。隨著各地“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或者征求意見稿相繼公布,多地明確表示要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製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傳(chuan) 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wei) 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
提高清潔能源供給能力,加快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補的現代能源供給體(ti) 係,不僅(jin) 增強能源保供的底氣,也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清潔能源加速布局。
12月24日,隨著最後一台風機葉輪緩緩轉起,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江蘇大豐(feng) 二期60.63萬(wan) 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項目預計每年可提供約18億(yi) 千瓦時清潔能源,每年可節約標煤59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123萬(wan) 噸,節省淡水520萬(wan) 噸,經濟環保效益顯著。前不久,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在山東(dong) 海陽市投運,核能供暖範圍覆蓋海陽全城區,惠及20萬(wan) 居民,海陽也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零碳”供暖城市。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超10億(yi) 千瓦,達到10.02億(yi) 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43.5%。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85億(yi) 千瓦、2.99億(yi) 千瓦、2.82億(yi) 千瓦和3534萬(wan) 千瓦,均穩居世界第一。
隨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深入推進,我國將逐步擺脫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賴。據研究機構測算,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由目前的16%左右提升到80%以上,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將由目前的34%左右提高到90%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wei) 主體(ti) 、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ti) 係。
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
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強調,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創新是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以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產(chan) 業(ye) 鏈韌性得到提升,科技、工業(ye) 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實力不斷增強。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首批國家實驗室掛牌,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活動深入開展,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和龍頭企業(ye) 保鏈穩鏈工程開始實施。
2021年9月,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WIPO)發布了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國排名從(cong) 2020年的第14位升至全球第12位,並且仍是前30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ti) 。自2013年起,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
同濟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係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強對第一財經稱,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國家科技實力持續增強。近年來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通過與(yu) 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比看出,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總量提升明顯。而加強基礎研究正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
不斷創新的科技企業(ye) ,在疫情壓力之下逆勢增長。德勤發布的《2021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暨明日之星項目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企業(ye) 過去三年累計營收增長率的均值為(wei) 2797%,較去年有所回升,高科技企業(ye) 呈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
11月15日上午,在萬(wan) 眾(zhong) 矚目和期待中,北京證券交易所揭牌,為(wei) 創新型中小企業(ye) 開辟了直接融資的新天地。81家首批上市企業(ye) 中有一半是“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其中16家是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
一位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負責人稱,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融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了企業(ye) 創新能力。中小企業(ye) 由於(yu) 缺乏足夠的抵押、擔保等原因,融資能力較差。在北交所上市相當於(yu) 給創新裝上‘加速器’,企業(ye) 的經營麵貌煥然一新。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北交所對於(yu) 股權激勵的監管更有彈性,允許上市公司在充分披露並履行相應程序的前提下,合理設置低於(yu) 股票市價(jia) 的期權行權價(jia) 格,以增強激勵功效,不少北交所上市的企業(ye) 以更大力度的股權激勵吸引人才。
今年工信部著力構建優(you) 質企業(ye) 梯度培育體(ti) 係,加強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扶持和示範引領,目前,已培育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4762家,帶動省級“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4萬(wan) 多家,入庫企業(ye) 11.7萬(wan) 家。
改革開放縱深推進
把宏觀經濟政策有效傳(chuan) 導至微觀市場主體(ti) ,要靠深化改革。截至2021年11月23日,我國市場主體(ti) 已達1.5億(yi) 戶,其中企業(ye) 4600萬(wan) 戶,個(ge) 體(ti) 工商戶突破1億(yi) 戶,有力支持了經濟增長、勞動就業(ye) 和居民增收。
2021年以來,改革向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深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穩步推進,市場交易電價(jia) 上下浮動範圍擴大,成效不斷顯現。
“反壟斷”無疑是2021年中國市場監管領域的熱詞。從(cong) 年初的平台經濟領域反壟斷指南重磅發布,到反壟斷法修正草案的提出,再到不久前國家反壟斷局掛牌成立,中國反壟斷製度正朝著更加健全的發展方向邁進。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韓偉(wei) 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國家反壟斷局的設立,使得我國反壟斷執法部門向高級別、權威性和獨立性的方向邁進了重要一步,有利於(yu) 競爭(zheng) 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得到更好落實,為(wei) 各類市場主體(ti) 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競爭(zheng) 環境,也符合國際反壟斷執法趨勢。
11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部署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ge) 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聚焦市場主體(ti) 關(guan) 切,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中國電力體(ti) 製市場化改革也在2021年邁出了關(guan) 鍵一步,在放開發電側(ce) 上網電價(jia) 、用戶側(ce) 銷售電價(jia) 方麵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發改委10月對外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jia) 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明確,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jia) ,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jia) 格浮動範圍擴大為(wei) 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ye) 市場交易電價(jia) 不受上浮20%限製。工商業(ye) 用戶全部進入電力市場,取消工商業(ye) 目錄銷售電價(jia) 。
發改委價(jia) 格司司長萬(wan) 勁鬆稱,這次改革核心是真正建立起了“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jia) 機製。從(cong) 當前看,改革有利於(yu) 進一步理順“煤電”關(guan) 係,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從(cong) 長遠看,將加快推動電力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建設發展,促進電力行業(ye) 高質量發展,支撐新型電力係統建設,服務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並將對加快推動發用電計劃改革、售電側(ce) 體(ti) 製改革等電力體(ti) 製其他改革發揮重要作用。
近一個(ge) 月以來,全國已有北京、廣東(dong) 、山東(dong) 、陝西、寧夏、浙江等10餘(yu) 個(ge) 省份對電力市場化交易工作進行了部署。煤價(jia) 電價(jia) 掛鉤聯動,將逐步打開我國電價(jia) 上浮空間,利好煤電企業(ye) ,同時也將倒逼高耗能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
2021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70%的預定任務已經順利完成。截至今年年底,中央企業(ye) 及98.2%的子企業(ye) 實現董事會(hui) 應建盡建,超過70%的集團公司製定董事會(hui) 授權製度,89.9%的符合條件的二、三級子企業(ye) 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
央企戰略性重組、專(zhuan) 業(ye) 化整合不斷推進,2021年,中國星網、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稀土集團掛牌成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聯合重組,中國電科重組中國普天,鞍鋼重組本鋼,國家管網資產(chan) 重組順利完成,物流大數據平台、海工裝備創新平台加快落地。
國資委秘書(shu) 長彭華崗日前表示,國企改革行動不再是局部改革,而是全方位的改革。改革舉(ju) 措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關(guan) 聯聯動的。是1+N政策體(ti) 係和頂層設計施工圖,用三年時間把1+N落實過程當中很多改革舉(ju) 措進一步的攻關(guan) 。
不僅(jin) 是對內(nei) 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的大門也越開越大,中國始終以具體(ti) 行動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截至11月底,中歐班列已連續19個(ge) 月單月開行千列以上,累計開行47414列,運送貨物429.7萬(wan) 標箱。在今年全球海運受阻的情況下,中歐班列助力“中國製造”走出去,將世界商品運進來,助力我國外貿增長,維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助推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日前發布了2021年版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麵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麵清單)》,這是外資準入負麵清單連續第五年縮減。與(yu) 2020年版相比,2021年版外資準入負麵清單進一步縮短了長度,完善了管理製度,提高了精準度。全國和自貿試驗區負麵清單進一步縮減至31條、27條,壓減比例分別為(wei) 6.1%、10%。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dong) 對第一財經稱,外資準入負麵清單每年都在縮短,這說明中國在持續推進開放,“對外資企業(ye) 開放,以響應外商在市場準入等方麵的訴求,改善營商環境。這些對於(yu)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形成強大的國內(nei) 市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為(wei) 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RCEP(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即將於(yu) 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RCEP全麵生效實施後,將帶動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經濟體(ti) 量形成統一的超大規模市場,發展空間極為(wei) 廣闊,將為(wei) 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稱,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商務部將會(hui) 同協定涉及的各相關(guan) 部門,及時出台《關(guan) 於(yu) 高質量實施RCEP的指導意見》,幫助地方和企業(ye) 更好更充分地運用RCEP規則,把握市場開放機遇,有力拉動區域內(nei) 貿易投資穩定增長,推進成員間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推動東(dong) 亞(ya) 地區實現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ti) 化。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