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5 09:18:15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世界銀行近日發布報告,將中國2021年經濟增速預期調高至8.5%,較3月份報告上調了0.4個(ge) 百分點。世界銀行為(wei) 何上調我國經濟增長預期?如何評價(jia)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表現?
專(zhuan) 家認為(wei) ,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是國際社會(hui) 看好我國經濟前景的主要原因。當前,全球經濟複蘇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國內(nei) 經濟恢複還存在不均衡現象,經濟回歸常態依然麵臨(lin) 挑戰,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持續釋放內(nei) 需潛力。
我國經濟持續改善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報告認為(wei) ,中國經濟2021年將呈現強勁增長。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全球評級公司也在近期表示,鑒於(yu) 中國有效控製新冠肺炎疫情,並迅速開展疫苗接種工作,預測2021年中國實際GDP增速將達8.3%。
外國機構為(wei) 何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jun) 認為(wei) ,相比其他經濟體(ti) ,我國經濟活動率先有序恢複正常,生產(chan) 端和需求端漸次改善,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展現了足夠韌性,企業(ye) 逐步恢複活力。
“受疫情影響,全球市場出現嚴(yan) 重供需錯配,我國出口受益於(yu) 此實現強勁增長,既滿足了全球需求,也拉動我國經濟去年走出強勁的V形複蘇走勢,今年一季度實現18.3%的增速,二季度仍有望延續穩健複蘇的步伐。”王軍(jun) 認為(wei) 。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劉曉光認為(wei) ,我國經濟在多個(ge) 方麵有改善:首先,國民經濟實現恢複性增長,實際GDP水平正在回歸長期增長趨勢線;其次,生產(chan) 供給持續高速增長,農(nong) 業(ye) 種植業(ye) 、工業(ye) 增加值、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的兩(liang) 年平均增速已達到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其他一些產(chan) 業(ye) 複蘇的短板領域也在加快補齊缺口;再次,外貿外資延續強勁增長態勢,為(wei) 內(nei) 需複蘇爭(zheng) 取了寶貴時間窗口。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今年二季度以來,全球經濟步入加快複蘇的軌道,國際機構普遍上調了對全年經濟增速的預測。全球疫情防控和經濟複蘇已步入下半場,但疫情衝(chong) 擊帶來的結構性影響和對全球經濟的創傷(shang) 並未消除,全球複蘇仍麵臨(lin) 諸多挑戰。
經濟複蘇均衡性待增強
劉曉光認為(wei) ,我國經濟在全球範圍內(nei) 雖率先開啟了常態化進程,但當前內(nei) 需恢複仍不充分,供需結構仍不平衡。展望下半年,隨著我國經濟內(nei) 生動力進一步增強、常規性擴張政策效應的延後顯化、中長期發展戰略的布局和項目落地、全球疫情及經濟形勢的逐漸明朗,我國經濟有望加快推進常態化進程。
“放眼全球,上半年中國經濟持續複蘇,仍然是可圈可點、亮點紛呈,逐步進入常態化發展階段;但另一方麵,經濟複蘇也呈現不同步、不均衡和結構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王軍(jun) 說。
世界銀行報告認為(wei) ,中國的總需求結構將繼續轉向國內(nei) 私人消費需求為(wei) 主。預計實際消費增長將逐步回歸疫情前的趨勢,支撐因素包括勞動力市場複蘇、家庭收入增加和消費者信心增強等。
“就生產(chan) 端而言,我國經濟已基本恢複常態化運行,但需求端還遠未恢複至正常。”王軍(jun) 表示,例如,居民消費、基建投資、製造業(ye) 投資仍較為(wei) 疲弱,小企業(ye) 恢複得不如大中型企業(ye) 理想,經濟複蘇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仍待改善。
王一鳴表示,在工業(ye) 保持較快增長的情況下,國內(nei) 消費和投資恢複仍然偏弱。從(cong) 下半年走勢看,消費恢複仍將受製於(yu) 居民收入增長情況,基礎設施投資將受到地方融資平台償(chang) 債(zhai) 壓力的製約,製造業(ye) 也難有較快回升,增強內(nei) 需動力仍是需要關(guan) 注的問題。
更加注重培育內(nei) 生動力
對於(yu) 下一步宏觀政策,王一鳴認為(wei) ,隨著經濟逐步回歸常態,宏觀政策常態化也是必然的,要把握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既有效應對短期問題,也為(wei) 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留出政策空間。
劉曉光認為(wei) ,在總體(ti) 政策定位上,今年依然需要保持相對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組合。財政政策需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加快執行剩餘(yu) 預算;貨幣政策需要做好應對下半年經濟增速放緩及美聯儲(chu) 釋放“加息縮表”信號引發波動的準備。
王軍(jun) 認為(wei) ,著眼於(yu) 長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穩增長方麵應該更加積極主動,保持前瞻性和必要的擴張力度,適當加快財政支出節奏,保持較為(wei) 寬鬆合理的流動性;在調結構方麵,重視解決(jue) 當前消費疲弱及其背後居民收入增長放緩,住房、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成本較高,居民對未來預期謹慎等問題,盡快製定出台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在促轉型方麵,應加大對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投資,重點建設麵向未來、麵向國際競爭(zheng) 的重大關(guan) 鍵性、跨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動全社會(hui) 的數字化轉型,加快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穩步實施“雙碳”戰略,推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建設。
“既要關(guan) 注短期經濟恢複,也要關(guan) 注長期增長動力的培育。”王一鳴表示,要進一步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特別是要促進擴大消費需求,釋放內(nei) 需市場潛力。更重要的是加大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力度,在增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推進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等方麵持續發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和經濟增長內(nei) 生動力。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