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9-16 14:07:55 中國交通新聞網

船舶大型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全球造船業(ye) 持續攀升的市場份額及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的安全運行,都對我國船舶檢驗行業(ye) 提出新的更高的發展要求。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進程中,推動我國船舶檢驗行業(ye) 高質量發展已成為(wei) 時代特色鮮明的戰略命題。海事作為(wei) 國家船舶檢驗行業(ye) 的主管機關(guan) ,必須承擔起這一使命,全力推進我國船舶檢驗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維護水上交通本質安全,助力我國航運業(ye) 和造船業(ye) 健康蓬勃發展,為(wei) 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和製造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一、強化船舶法定檢驗的屬性定位,嚴(yan) 格落實各方責任,形成權責統一的船檢管理格局
船舶法定檢驗是對船舶的技術監督,通過強製性技術監督確保船舶具備安全航行技術條件,保證船舶適航,為(wei) 水上交通運輸提供本質安全保障。由於(yu) 社會(hui) 各方對法定檢驗和具有社會(hui) 服務屬性的入級檢驗辨識不清,近些年,船舶檢驗行業(ye) 內(nei) 外對船舶法定檢驗屬性也日漸模糊,船舶法定檢驗的政府監督屬性不斷弱化。由此造成各地對法定檢驗重視程度不夠、資源投入削減,船舶檢驗供給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出現法定檢驗完全市場化的傾(qing) 向,嚴(yan) 重影響船舶檢驗行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1998年水監體(ti) 製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原船舶檢驗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港務監督局合並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負責行使船舶及海上設施檢驗的管理職權,負責船舶檢驗行業(ye) 指導和監督管理。推進船舶檢驗事業(ye) 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強化船舶法定檢驗的監督屬性,通過法律法規建設、法定檢驗製度設計、檢驗體(ti) 製機製優(you) 化等方式,進一步明確技術監督的屬性和定位。要著力發揮主管機關(guan) 宏觀管理和頂層設計的作用,加強船舶檢驗發展規劃、政策製定、製度建設、技術法規製定,明確船舶檢驗發展方向,強化船舶檢驗發展指導,暢通高質量發展路徑。
各地船舶檢驗主管部門要嚴(yan) 格落實船舶檢驗管理職能,強化對本區域設置的船舶檢驗機構的支持和監督管理,加大力度解決(jue) 人力資源短缺、技術力量薄弱、檢驗支撐不足等突出問題,為(wei) 船舶提供便捷、高效、優(you) 質的船舶檢驗技術監督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厘清事權責任主體(ti) 和邊界,明晰業(ye) 務分工,健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liang) 個(ge) 積極性體(ti) 製機製
合理劃分船舶檢驗中央和地方的船舶法定檢驗業(ye) 務分工,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liang) 個(ge) 積極性,是實現中國船舶檢驗事業(ye) 整體(ti) 效能最大化的關(guan) 鍵措施。要穩步構建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法定檢驗職責體(ti) 係,明確責任邊界,把握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liang) 個(ge) 積極性的結合點。要強化中央事權層麵船舶檢驗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職責,全麵落實行業(ye) 領導和監管職能。一方麵,發揮技術資源集中的優(you) 勢,提升船舶檢驗國際競爭(zheng) 能力和國際合作水平,推進中國船級社國際一流船級社建設。另一方麵,進一步落實簡政放權等要求,發揮好地方船舶檢驗的主體(ti) 作用,把直接麵向基層、量大麵廣、由地方實施會(hui) 更為(wei) 便捷有效的檢驗業(ye) 務交給地方執行,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推進提升船舶檢驗效能。要堅持原則性與(yu) 靈活性相統一、頂層設計與(yu) 先行先試相協調,支持地方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強化結果導向,健全容錯機製,防止問責泛化,鼓勵擔當作為(wei) ,保護地方創新積極性。同時,加強總結評估,及時將地方成功的改革經驗和體(ti) 製機製改革成果進行推廣。
三、推進船舶檢驗改革創新,明晰船舶檢驗責任邊界,充分利用社會(hui) 力量激發行業(ye) 活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要求,支撐海事事業(ye) 高質量發展,船舶檢驗方麵必須依靠改革創新,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轉換發展動能。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提高船舶檢驗供給和服務能力,逐步構建權責清晰、規範高效、監管有力、服務優(you) 質的船舶檢驗格局。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創新監管方式,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力向體(ti) 製機製弊端發力,補短板、固底板、強弱項。充分利用國家深化機構改革、事業(ye) 單位改革等機會(hui) ,探索更加開放、更為(wei) 多元的船舶檢驗機構組織形式,允許各地根據實際采取垂直管理、分級管理等船舶檢驗管理方式。要全麵落實好漁船檢驗改革的有關(guan) 政策,強化商漁船檢驗機構、人員、管理、業(ye) 務的深度融合,推進商漁船檢驗協調發展。要解放思想,敢於(yu) 突破,探索由社會(hui) 力量承擔部分法定檢驗環節,探索部分檢驗事項由“直接把關(guan) 型檢驗”向“事中事後質量監督型”轉變,善於(yu) 充分利用社會(hui) 資源共同推進船舶檢驗事業(ye) 發展。要不斷優(you) 化船舶檢驗製度,壓實船舶設計、建造、經營者等安全管理的主體(ti) 責任,進一步明確船舶檢驗職責邊界,為(wei) 推進船舶檢驗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內(nei) 外部環境。要進一步強調船舶“造、檢、航”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監管,提升監管質量,健全各項檢驗製度,推進船舶檢驗社會(hui) 服務能力建設和品牌建設,營造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
四、統籌協調技術創新和標準升級,強化資源配置投入,加強法規標準的前瞻性指引和製度保障
船舶技術法規體(ti) 係是實現船舶檢驗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隨著國家船舶工業(ye) 的快速發展,先進技術的快速應用,我國船舶產(chan) 品的市場競爭(zheng) 力不斷增強,在國際船舶市場的占有率快速攀升,但同時帶來了一係列問題和挑戰,其中最顯著的便是技術法規更新同船舶技術發展相比存在相當程度的滯後性。如果船舶檢驗標準涵蓋麵不廣、適用性不強、更新緩慢,難以發揮標準規範的指向引領作用,長此以往將會(hui) 導致船檢規範權威不斷弱化,阻礙船舶技術發展進步。
破解當前困局,必須堅定高質量的船舶技術法規體(ti) 係地位和功能,加強標準升級與(yu) 技術創新的統籌協調,構建起船檢相關(guan) 標準規範體(ti) 係,加大前沿技術領域規範標準的研究和應用,為(wei) 船舶技術發展提供充分的前瞻性指引和製度保障。要進一步樹立產(chan) 業(ye) 生態概念,強化船檢、船廠、船東(dong) 三位一體(ti) 的命運共同體(ti) ,實現生產(chan) 需求、標準製定、技術創新和投入應用的各個(ge) 環節緊密相扣、協同並重,實現多方共贏。信息技術革命與(yu) 科技發展,已為(wei) 船舶檢驗和管理提供了新手段,更加要求我們(men) 加快船舶檢驗技術及裝備研發,提升船舶檢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智慧船檢”建設。同時,我國航運、船舶修造和漁業(ye) 生產(chan) 正麵臨(lin)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曆史性挑戰,必須進一步創新管理模式,大力提高船舶檢驗服務供給能力,為(wei) 綜合交通運輸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五、擴大船舶檢驗開放和深化國際合作,推進船舶檢驗與(yu) 國際接軌,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
唯有不斷在對外開放中爭(zheng) 創國際一流,方能應對愈發嚴(yan) 峻的形勢和挑戰。隻有通過深化變革,不斷汲取內(nei) 生動力,拓寬國際視野,推進中國船舶檢驗機構的組織架構、運行管理、服務模式、人才保障等與(yu) 國際接軌,獲得全球化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才能適應新變化,滿足新需求,抓住新機遇。
要提高國際合作層次和水平,充分利用國際海事技術平台,深入開展多層次技術交流,吸收引進先進技術,提供中國方案。通過參與(yu) 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推進我國船舶檢驗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擴大船舶檢驗方麵的國際合作,加強與(yu) 其他國家船舶檢驗政策、檢驗技術規則和標準的“軟聯通”,提升國際合作能力。
加強船舶檢驗國際交流,充分利用國際海事技術平台,建立雙邊、多邊技術交流與(yu) 合作機製,深入開展多層次船舶檢驗技術交流,為(wei) 破解船舶檢驗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服務好國家“一帶一路”等戰略實施,發揮技術標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優(you) 勢,服務交通運輸、能源、製造等領域國際產(chan) 能合作,助推我國與(yu) 相關(guan) 國家、國際技術標準對接,為(wei) 我國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保障。
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選拔政治過硬、業(ye) 務精湛、履曆豐(feng) 富的人才納入履約人才庫,積極向有關(guan) 國際組織輸送船舶檢驗人才,提高船舶檢驗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充分利用船舶檢驗具有的國際性、專(zhuan) 業(ye) 性、技術性等優(you) 勢,落實國家全麵開放的戰略部署,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船舶檢驗相關(guan) 服務的對外開放。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