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9-10 10:52:55 中國青年報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上,一係列新技術亮相:5G站點、機器人服務、無人駕駛……
這不光是科技的新圖景,更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成果。服貿會(hui) 上,中國數字經濟怎麽(me) 發展、怎麽(me) 管,成為(wei) 專(zhuan) 家熱議的話題。
中國數字經濟具有比較優(you) 勢,數字貿易尚有較大潛力
發展數字經濟,中國是否有優(you) 勢、優(you) 勢是什麽(me) ?
在中外金融機構高端對話FIN-TALK論壇上,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從(cong) 不同經濟形態的不同生產(chan) 要素入手抽絲(si) 剝繭,試圖分析數字經濟形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
“數字經濟最為(wei) 關(guan) 鍵和活躍的要素是數據。”朱光耀指出,認識到數據是數字經濟最關(guan) 鍵的要素之一,我們(men) 就可以分析得出,在當今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所處的地位和需要努力加以推進的關(guan) 鍵要點。
說到比較優(you) 勢,最關(guan) 鍵的就是在改革開放政策下,中國經過多年發展,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高。“我們(men) 在全球擁有最快捷的交通基礎設施,進而產(chan) 生了巨量的物流;我們(men) 擁有目前單一國別以通訊基站為(wei) 代表的在全球覆蓋率最高的通訊基礎設施,進而產(chan) 生了巨量的信息流;我們(men) 有廣泛的電子支付,產(chan) 生了巨大的數據流。”“物流、信息流、數據流,是最寶貴的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這是我們(men) 迄今為(wei) 止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艱苦奮鬥取得的比較優(you) 勢。”朱光耀說。
國家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則分析了金融科技發展的三大動因:市場牽引、技術驅動和製度保障。他認為(wei) ,這3個(ge) 動因分別對應了3個(ge) 國家:中國、美國和英國。李揚說,中國人多,薄利多銷。基於(yu) 這樣背景下發展出來的金融科技可能技術含金量不夠、製度保障有一定缺陷,需要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製度來全麵改造金融業(ye) ,才能擁有真正強大的金融業(ye) 。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yu) 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指出,數字貿易是中國經濟進入“雙循環”時代後,服務貿易高質量開放的亮點。然而目前,中國經濟的數字貿易在全球的比例僅(jin) 為(wei) 4.5%,和我國數字經濟貿易發展體(ti) 量不相匹配。這是未來發展的潛力。
支持數字經濟形態發展需要何種基本政策框架
應如何把握好中國數字經濟的潛力?朱光耀指出,基本政策框架中,有3個(ge) 要素不可或缺。
一是數據的安全和數據的自由流動。縱觀世界,隻有歐盟製定了數據隱私保護條例,從(cong) 2018年開始在歐盟地區實施。美國號稱是數字第一大國,也隻在加利福尼亞(ya) 州實施了隱私保護條例。目前,被全球接受的關(guan) 於(yu) 數字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規則還未製定。這是未來最為(wei) 重要的政策基礎設施。“我們(men) 應認真學習(xi) 習(xi) 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抓住機遇,製定、完善中國的數據保護和隱私保護的有關(guan) 規則。”朱光耀說。
他同時指出,在此基礎上,應該全麵參與(yu) 世界關(guan) 於(yu) 數字經濟特別是數據安全和保護的有關(guan) 規則的製定,發出我們(men) 的聲音,發揮我們(men) 的作用,提出我們(men) 的建設性方案。“要特別警惕一些人提出所謂的清潔網絡的計劃,實際上是在分裂全球互聯網,是倒行逆施。”
二是數字稅收。數字經濟具有鮮明特點。數字稅收的問題,G20已作出關(guan) 於(yu) 國際稅收的政策部署,但進程受到美國單邊保護主義(yi) 的幹擾。朱光耀呼籲,希望根據G20授權,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OECD)對數字稅收作出政策建議,各國可以在此框架下進行實施。
三是數字貨幣。作為(wei) 宏觀經濟框架的支柱之一,數字貨幣是任何一個(ge) 經濟形態發展過程中都必須研究的問題。朱光耀認為(wei) ,要在多邊框架下,對數字經濟進行研究。“我們(men) 要盡快形成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題、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朱光耀說。
如何通過國際合作,打造數字貿易乃至數字經濟發展的共同準則?“這具有挑戰性,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考驗我們(men) 的智慧。”李稻葵呼籲,就公眾(zhong) 廣泛關(guan) 心的公平稅收、隱私等公眾(zhong) 議題,同世界主要國家進行溝通探討、形成準則和合作格局。
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luan) ”
在本屆服貿會(hui) 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資深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通信成本的大幅下降,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增長。有機構預估,數字經濟在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已經達到22%左右。
“以數字技術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科技,過去在經貿活動中隻是錦上添花,未來卻可能必不可少。”在9月5日舉(ju) 行的數字貿易發展趨勢和前沿高峰論壇上,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說,“疫情常態化,客觀上加快了人類活動向數字化世界的進展。這讓數字技術在國際經貿活動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各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貿易正在引領全球貿易的升級迭代。貿易方式與(yu) 貿易對象的數字化,逐漸成為(wei) 新趨勢。”
“在當下,任何東(dong) 西沾上數字兩(liang) 個(ge) 字,身價(jia) 就水漲船高。數字醫療、數字教育、數字支付……你能想象的,都能數字化。這樣的情況讓人想起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任何上市公司在名稱前麵加上‘e’或在結尾加上‘.com’,都會(hui) 引人注目。”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的發言,既指出數字經濟當前的熱潮,又揭示了其中暗含的風險。
李律仁指出,曆史告訴我們(men) ,當大部分人一窩蜂做一件事的時候,很可能已經達到高峰或者高峰已過,相關(guan) 紅利可能消退。“我們(men) 沒法承受數字經濟的崩潰,所以必須謹慎評估其中的風險,做好謹慎的防禦。”
具體(ti) 說來,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luan) ”?李律仁介紹說,在這方麵,香港有一些經驗可以參考。
“香港金融監管並非著眼於(yu) ‘不準’,而是著眼於(yu) 能夠適當幫助做什麽(me) 。”他說,香港於(yu) 2016年設立監管沙盒,讓金融機構在受控的環境下,收集關(guan) 於(yu) 金融科技產(chan) 品的信息、實際數據和用戶意見,以便對其構思的金融產(chan) 品服務進行改善。另一個(ge) 監管與(yu) 市場發展並重的例子是新經濟公司上市的製度改革。2014年起,港交所就“同股不同權”收集業(ye) 界意見,辯論最為(wei) 激烈的一個(ge) 問題就是投資者保障。2018年,港交所改變上市製度,允許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采用不同投票架構的新經濟公司來香港上市。
9月7日,阿裏巴巴和小米集團兩(liang) 隻“新經濟”股被納入恒生指數,分別占比5%及3%,“新經濟”權重進一步提升。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