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6-15 23:09:16 中華網

近幾年來,智能硬件市場可謂是坐過山車,從(cong) 爆發式增長到寒冬來臨(lin) ,也不過就2014年左右的事情。90%的創業(ye) 團隊不是掛掉了就是在掛掉的路上,甚至有文章直指,智能硬件市場在2014年集體(ti) 踏空!不過智能硬件市場並未就此熄火,業(ye) 內(nei) 人士仍然對此滿懷希望。此前,智能快遞櫃企業(ye) 中郵速遞易總經理補建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就明確表示:“自助設備的使用,是一個(ge) 趨勢。”
這意味著什麽(me) 呢? 意味著雖然過去在2014年出現的智能硬件大潮並不是什麽(me) “巨大的顛覆”,但這個(ge) 顛覆一定會(hui) 來。
智能硬件市場的大時代運動
中國智能硬件市場雖然是在2014年左右爆發,但追溯其源頭,還得回到1999年。時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的凱文·艾什頓(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聯網概念。而這正是智能硬件崛起的理論基礎,不過這一時期,這一概念還不為(wei) 大眾(zhong) 所知。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表了《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 )》的年度報告,向世界宣告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不過一直到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的地球,人們(men) 才真正意識到所有的物品都有可能安裝並應用智能技術,進而向整個(ge) 社會(hui) 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
同樣在2008年,中國三網融合初步落實,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家新運營商即將進入電信全業(ye) 務競爭(zheng) 時代。同時,物聯網概念在中國社會(hui) 開始被頻繁提及。不過這一時期仍然是大概念、大方向階段。整個(ge) 物聯網理論的爆發還得再等一年。
在2009年至2010年期間,眾(zhong) 多國家都將物聯網的發展提到了戰略性的高度:美國政府將物聯網列為(wei) 振興(xing) 經濟的重點之一;韓國政府出台《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將物聯網確定為(wei) 新增長動力,提出到2012年實現“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實施,打造未來廣播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術強國”的目標;歐盟執委會(hui) 發表歐洲物聯網行動計劃,描繪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前景,提出歐盟政府要加強對物聯網的管理,促進物聯網的發展。而在中國,物聯網研究院成立,隨後物聯網更是被正式列為(wei) 國家五大新興(xing) 戰略性產(chan) 業(ye) 之一,寫(xie) 入了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hui) 極大的關(guan) 注。
不過物聯網能夠實現落地的基礎仍未搭建完成。在2011年,安卓係統在全球市場躍居第一,開放性的係統為(wei) 物聯網實現落地提供了係統基礎。這也是眾(zhong) 多智能硬件所搭載的係統框架。隨後在2012年,中國4G網絡標準製定,4G網絡和安卓係統的出現,讓智能硬件開發正式跨入實踐階段。也就是在這一年,穀歌眼鏡的發布,迅速點燃了智能硬件市場。隨後在2013年到2014年,企業(ye) 雲(yun) 計算服務產(chan) 業(ye) 的逐漸成熟,更是為(wei) 智能硬件市場添加了一把火。然而這一時期,整個(ge) 市場目光主要集中在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智能家居領域,其它領域的應用相對較少。
但勞動密集型的物流行業(ye) 是個(ge) 例外。在2012年,身處中國成都的速遞易(中郵速遞易的前身)正式推出第一台智能終端設備——智能快遞櫃,由此開啟了物流行業(ye) 尤其是物流末端的智能化時代。隨後,這一領域如同中國其它行業(ye) 一樣,在後來的幾年中再度上演大混戰。
回顧整個(ge) 智能硬件市場崛起的過程,不難看出物聯網概念提出和完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推動、開放性係統的出現、企業(ye) 雲(yun) 計算服務的成熟以及其它各方麵因素的合力,推動了智能硬件的大時代運動。而這其中的參與(yu) 者,無論是主動跟隨曆史潮流,還是被裹挾,當所有因素都成熟時,智能硬件的曆史車輪不會(hui) 因某些質疑或遇到的行業(ye) 寒冬而停滯。
智能硬件市場,集體(ti) 湧入後的茫然
或許是看到了這一曆史趨勢,亦或許是被潮流裹挾,在2013年到2014年期間,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迸發了無數的熱情。幾乎所有的家電都打上了智能的標簽,都標配上了一個(ge) 可以操控的手機APP。與(yu) 此同時,智能可穿戴設備更是五花八門,智能眼鏡、智能手環等等都備受熱捧。而在智能快遞櫃行業(ye) ,同樣在資本的助推下集體(ti) 湧入。在這幾年期間,誕生了中集E棧、近鄰寶、雲(yun) 櫃、格格貨棧、富友收件寶等數家智能快遞櫃品牌。
但這一火熱情形迅速在2014年偃旗息鼓,智能家居和智能可穿戴設備,能夠稱得上成功的寥寥無幾。市場終於(yu) 意識到,這種裝上安卓係統、以APP控製開關(guan) 的智能硬件不是真正的智能,充其量不過是以智能為(wei) 噱頭,以更高的價(jia) 格賣著裝有APP的產(chan) 品,它們(men) 擊中的不是真正的剛需,而是人為(wei) 製造的偽(wei) 剛需。智能硬件市場不是產(chan) 品的show,也不是靠idea和小聰明就能成功,而是資本、技術以及多年的行業(ye) 積累共同推動。
不過,相較於(yu) 其它智能硬件市場的驟然遇冷,智能快遞櫃卻激戰正酣。在2015年,速遞易智能快遞櫃的累計派件量正式破億(yi) 。與(yu) 此同時,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貴,或許是基於(yu) 跟風,亦或者是基於(yu) 流量新入口的押寶和恐慌心理。包括豐(feng) 巢在內(nei) 的多家智能快遞櫃企業(ye) 也紛紛湧入並拚命“燒錢”圈地。一時間,智能快遞櫃市場成為(wei) 了智能硬件市場最熱的一個(ge) 分支。究其原因,雖有資本熱捧,但最根本的則是智能快遞櫃行業(ye) 擊中了真正的剛需。
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快遞量達206億(yi) 件,年均增速達到54.6%。然而巨量快遞規模在物流末端依然依靠密集的人力派送。勞動力與(yu) 快遞規模之間的矛盾在電商大促期間暴露得更加明顯,以智能終端設備彌補勞動力不足勢在必行。再加上用戶與(yu) 快遞員時間不對等問題的存在,讓用戶尤其是上班族更需要智能快遞櫃等來代收快遞包裹。
巨大的剛需市場造就了智能快遞櫃行業(ye) ,然而,中國行業(ye) 大都有一個(ge) 共同特點,即最早一家摸索出新藍海,緊接著就會(hui) 有眾(zhong) 多追隨者集體(ti) 湧入,集體(ti) 湧入既是占坑圈地,也是等待被收割。對於(yu) 大多數入圍者而言,被收割恐怕是難逃的命運,智能快遞櫃行業(ye) 也不例外。其背後最致命的原因則是“後進生們(men) ”集體(ti) 看輕了智能硬件市場操盤的難度。
在中郵速遞易總經理補建看來,資金、資源的獲取能力和資金成本的控製,是成為(wei) 智能快遞櫃行業(ye) 入局者要麵臨(lin) 的第一道門檻。小型智能快遞櫃運營平台剛剛做好進攻姿勢,就麵臨(lin) 著資金不足的窘境。而除此之外,中國物流行業(ye) 獨特的特點,讓資源的重要性完全不亞(ya) 於(yu) 資金。誰能獲得進入市場的獨家資源,誰就能穩坐行業(ye) 龍頭的位置。
另外,相對於(yu) 其它智能硬件,智能快遞櫃的運營需要與(yu) 物業(ye) 、用戶、各大快遞公司、相關(guan) 管理部門、甚至是生產(chan) 廠商等各方打交道,這不是一個(ge) 熱錢想投就投得進的領域。因為(wei) 這是一個(ge) 需要深挖場景的行業(ye) ,這意味著,企業(ye) 在發展中,需要下苦工去找到更多場景,注定是一個(ge) 重活和累活。然而多數的後進生們(men) 並沒有經曆過傳(chuan) 統行業(ye) 洗禮,整體(ti) 偏向年輕化,過度追求商業(ye) 模式的做法,最終都會(hui) 被淘汰。
這或許是速遞易的聰明之處,也是其與(yu) 其他智能快遞櫃拉開距離的優(you) 勢所在。在2017年,速遞易獲得中郵資本注資,成功跨入國家隊行列,改名中郵速遞易。由此,中郵速遞易參與(yu) 到中國郵政基礎設施建設中,以低成本的優(you) 勢和獨家資源,進一步在市場圈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郵速遞易母公司成都三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金融電子設備及係統軟件的研發、生產(chan) 、銷售和服務起家。其主要產(chan) 品和服務包括三大類,一是以電子回單係統為(wei) 代表的ATC類銀行自助服務產(chan) 品;二是以ATM監控係統、銀行數字化網絡安防監控業(ye) 務為(wei) 代表的DVR類銀行安全防範業(ye) 務;三是以銀行票據影像化處理外包業(ye) 務為(wei) 代表的BPO類金融服務外包業(ye) 務。多年電子終端設備研發、生產(chan) 的經曆,讓三泰完整地經曆了傳(chuan) 統行業(ye) 從(cong) 生到死的完整循環,搭建起了戰鬥力更為(wei) 強悍線下隊伍,這是中郵速遞易能夠快速在線下市場推進的重要原因所在。
但行業(ye) 洗牌的最後一隻靴子,在2017年前後終於(yu) 落地。經過幾年的爭(zheng) 奪,智能快遞櫃行業(ye) 最終形成了中郵速遞易穩居龍頭、豐(feng) 巢緊隨其後,其它品牌要麽(me) 被兼並,要麽(me) 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格局。
智能硬件市場最終指向技術與(yu) 數據
行業(ye) 寒冬並未熄滅智能硬件市場的火種,在隨後幾年,包括智能快遞櫃行業(ye) 在內(nei) 的智能硬件市場,都開始明確肯定技術和數據的價(jia) 值。在這一點上,補建在接受采訪時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在補建看來,中國物流包裹數在2017年高達401億(yi) 件,但在未來,快遞包裹規模仍將快速增長,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智能硬件設備的投入已成必然。這也是中郵速遞易在推出智能快遞櫃後,又攜手中國郵政相繼推出智能信報箱、小黃筒等智能終端的原因所在。當然,這其實也是出於(yu) 對於(yu) 數據的需求。補建認為(wei) ,單個(ge) 硬件能收集的數據和數據種類都有限,而實現真正的智能化需要海量的、不同類型的數據,這就需要多種硬件設備共同收集和共享數據,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生態。
與(yu) 此同時,所有的智能硬件都需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從(cong) 智能快遞櫃到智能信報箱再到小黃筒,一個(ge) 滿足用戶寄件、收件、物品存儲(chu) 等一係列社區生活需求的產(chan) 品矩陣被搭建了起來。剛需、高頻的使用模式,不僅(jin) 讓中郵速遞易這一產(chan) 品模式有著極大的用戶粘性,還獲得了大量的數據沉澱,讓離用戶的最近10米有了無限的可能。這也是目前小黃筒雖然隻主要布局上海和北京,但補建對它仍然充滿信心的原因。
而跳出智能快遞櫃行業(ye) ,從(cong) 整個(ge) 社會(hui) 來看,智能快遞櫃所代表的智能硬件還有著更大的社會(hui) 價(jia) 值。在補建看來,一方麵,智能快遞櫃等硬件將變革人力勞動價(jia) 值的實現方式,讓人能夠從(cong) 低價(jia) 值的服務中抽離,從(cong) 而投入到更有價(jia) 值的活動中。另一方麵,沉澱的海量數據將發揮出真正的賦能作用。
具體(ti) 來看,在整個(ge) 智能硬件市場的發展過程中,2014年到2018年,是智能硬件的單品培育期,這一時期包括中郵速遞易在內(nei) 的企業(ye) ,仍然在努力培育市場,人們(men) 在爭(zheng) 議中開始習(xi) 慣這些產(chan) 品的出現。
但從(cong) 2018年到2022年,就正式進入智能硬件單品成熟期。這一時期,部分企業(ye) 開始圍繞智能硬件形成生態圈,實現企業(ye) 與(yu) 用戶共贏,數據的價(jia) 值將從(cong) 這一時期開始體(ti) 現得淋漓盡致。也就是從(cong) 這一時期開始,中郵速遞易明確提出要構建智慧物流生態平台的目標,以數據去賦能整個(ge) 供應鏈上的主體(ti) 。
同時,補建預計在2022年以後,智能硬件市場將是多品互聯時期。這一時期,成熟的生態圈相互融合,形成真正的萬(wan) 物慧聯,人類開始享受智能硬件市場帶來的服務。而大數據最終會(hui) 被細分化到任何一個(ge) 領域的智能終端上,人類的行為(wei) 數據也不再單一,而是多樣化。在這一時期,技術和數據將發揮出真正的價(jia) 值,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賦能,智能終端企業(ye) 作為(wei) 數據、技術和服務的提供商,也將迎來真正的黃金時期。同時智能硬件也不再是單一的業(ye) 務模式,它們(men) 將在其中呈現出功能疊加的狀態,這也是中郵速遞易智能快遞櫃、小黃筒、智能信報箱的未來發展方向,在聚焦物流行業(ye) 的同時,圍繞用戶需求,接入更多的社區O2O服務。
對於(yu) 這一時期,補建曾向媒體(ti) 描述過一個(ge) 詳細的場景:“未來,當我走到小區裏麵,我隨時隨地就能看到小黃筒,當我要寄件或是要退換貨時,看到小黃筒將快遞扔進去就可以了。而當我回到家門,通過門禁刷臉的方式,與(yu) 我的智能信包箱連接起來,如果有包裹或是信件,手機就會(hui) 提示。同時,未來的智能信包箱也不再局限於(yu) 現在的智能快遞櫃的形式,它未來可能像是立體(ti) 停車場一樣,可以擴展、反轉,甚至也能縮小和變大。所有用戶一進到小區或是單位,這個(ge) 信報箱就會(hui) 通訊和連接……”
暫且不討論補建的預計是否準確,萬(wan) 物互聯,智能硬件行業(ye) 的大發展趨勢已是不爭(zheng) 的事實。企業(ye) 以及其它的入圍者唯一要做的就是懷著對技術和數據的敬畏之心,高築牆、廣積糧。在時間長河中經住考驗,努力成為(wei) 時勢造就的英雄!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