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法規夯實快遞“基礎設施”地位

發布時間:2018-03-07 11:06:41 澎湃新聞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昨天晚上將近9點鍾,快遞小哥敲響了我家房門,春節之後的第一單網購送到了。快遞小哥,也不容易。

 

2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ju) 行了例行吹風會(hui) ,主題是介紹《快遞暫行條例》和快遞業(ye) 發展相關(guan) 情況。被記者問到春節期間快遞的狀況時,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jun) 勝表示:春節快遞小哥需要回家看看。春節期間的快遞呈現“馬鞍型”,從(cong) 臘月二十開始,業(ye) 務量一路下降,這就“需要權衡業(ye) 務需求、用戶以及對快遞小哥的人文關(guan) 懷問題”,“這幾百萬(wan) 的快遞小哥家多在農(nong) 村,一年365天,一個(ge) 禮拜工作五六天,一天工作十多個(ge) 小時,而且他們(men) 也是離鄉(xiang) 背井,這個(ge) 時候確實應該讓他們(men) 回家看看小孩,看看父母親(qin) ”。

 

其實,即使是春節的快遞“淡季”,還是有快遞小哥在堅守網位,快遞公司也提高了小哥的福利。比如,北京快遞員春節留守一周,多收入約6000元;有物流平台企業(ye) 甚至還拿出1億(yi) 元給配送員發放“團圓基金”。

 

不經意間,快遞小哥成為(wei) 我們(men) 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快遞行業(ye) 隻要一打噴嚏,整個(ge) 社會(hui) 都要受影響。

 

2017年,中國快遞業(ye) 務量超過400億(yi) 件,占世界總量的40%以上,絕對是世界第一快遞大國。快遞小哥更是都市宅男宅女“最親(qin) 密的人”,有段子說“男朋友可能沒見過你不洗頭、不化妝的素顏,但是快遞小哥絕對見過”。騎著電動車的快遞小哥,已經成為(wei) 了中國網絡經濟的文化符號,甚至還亮相了平昌冬奧會(hui) 上“北京8分鍾”的表演,向全世界宣示互聯網+時代的中國範兒(er) 。中國人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不開快遞小哥。

 

從(cong) 宏觀數據上說,過去5年,快遞行業(ye) 連續以超過50%的速度增長。包裹數量也已從(cong) 2012年的56.9億(yi) 件飆升至2017年的400.8億(yi) 件。去年,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為(wei) 12.1萬(wan) 億(yi) 元,已經超過美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中國物流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5000萬(wan) 人,占全國就業(ye) 人員6.5%。

 

但是,中國物流業(ye) 也不再是傳(chuan) 統“勞動密集型”的落後產(chan) 業(ye) ,正在向高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要效率,行業(ye) 正加速向智慧物流轉型,一係列自動分撥流水線、機器人在物流領域大規模運用:AGV機器人、智能緩存機器人、360度運行的揀選機器人、末端配送機器人交替作業(ye) ……在組織構架上說,智慧物流是社會(hui) 物流的大協作和分工,是以互聯網為(wei) 依托的開放共享,各大快遞公司在菜鳥智能分單的支持下引入新的流水分撥係統,實現廣泛倉(cang) 儲(chu) 覆蓋+智能分倉(cang) +就近配送。甚至智慧物流還是基於(yu) 大數據的“未卜先知”,比如,菜鳥通過供應鏈算法來分析消費趨勢,提前作出庫存預測,把貨品下沉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

 

中國人已經在全球範圍內(nei) 率先建立起了一張智慧物流網。所以,之前雙11經常可以聽到的“爆倉(cang) ”這個(ge) 詞,在去年雙11期間幾乎消失了。以曆年天貓雙11發送1億(yi) 件包裹的時間來算,2013年用了兩(liang) 天,而到了2017年隻用了9.5個(ge) 小時。

 

如果說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那麽(me) 中國堪稱“快遞小哥車輪上的國家”,快遞業(ye) 已經成為(wei) 中國城市重要基礎設施。中國人引以為(wei) 傲的互聯網經濟、新商業(ye) 模式,離不開智能物流的加持,而“最後的一公裏”卻有賴於(yu) 勤快、幹練的快遞小哥。

 

但是,中國物流業(ye) 仍麵臨(lin) 困難和瓶頸問題。談到上個(ge) 月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通過的《快遞暫行條例》草案的製訂背景時,馬軍(jun) 勝局長直言,在快遞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普遍存在著用地難、車輛通行難、進門投遞難的問題”。

 

比如,快遞網點的設置、分撥貨場的用地安排,之前的城市規劃中沒有詳細規定。這導致快遞網點可能與(yu) 城市原先的規劃紅線、產(chan) 業(ye) 政策有衝(chong) 突。如果直接關(guan) 掉,會(hui) 給當地居民的生活購物,以及相應企業(ye) 的生產(chan) 、銷售、溝通造成了很大困擾。國務院法製辦工交商事法製司司長張建華也認為(wei) :快遞網點的辦照(辦理營業(ye) 執照)成本比較高,快遞車輛通行難,快遞基礎設施薄弱,是物流業(ye) 的製度性問題。城市居民生活已經離不開快遞點,應該給快遞基礎設施必要的民生保障。

 

再比如,快遞的路權問題一直成為(wei) 行業(ye) 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2016年,深圳一場整治電動車、摩托車非法拉客的“禁摩限電”行動,讓不少快遞電動三輪車“躺槍”,一度發展到快遞小哥騎自行車、步行送快遞的窘境。2015年,呼和浩特大力整治交通之後,當地快遞員騎馬送快遞,一度成為(wei) 網上熱議的新聞。2016年4月,國家郵政局曾公布快遞專(zhuan) 用電動三輪車的國家強製性標準,向社會(hui) 征求意見,以期為(wei) 快遞車正名。京東(dong) 的劉強東(dong) 也一直在呼籲相關(guan) 立法。

 

但是,快遞業(ye) 的路權問題之前一直沒有很好解決(jue) 。對包括快遞車在內(nei) 的城市特種服務車輛的規範管理,應避免“一刀切”、簡單化,需要正常匹配相應的路權。另一方麵,快遞公司必須嚴(yan) 格規範快遞小哥的安全行駛,不能任由他們(men) 橫衝(chong) 直撞。

 

這次的《快遞暫行條例》草案直麵了快遞的這些問題。首先,為(wei) 解決(jue) 快遞大型集散分撥中心基礎設施用地難的問題,“草案”從(cong) 城鄉(xiang) 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ti) 規劃的角度做出了保障性安排;其次,針對“車輛通行難”、進門投遞難的問題,“草案”也對快遞服務車輛等相關(guan) 強製性規定作了調整,推動相關(guan) 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共享末端服務設施。

 

中國的快遞業(ye) 是一個(ge) 民生行業(ye) ,也是一個(ge) 基於(yu) 互聯網、大數據的高技術行業(ye) 。連接著供給側(ce) 和消費側(ce) ,與(yu) 互聯網+的新經濟、新業(ye) 態關(guan) 係緊密,成為(wei) 中國產(chan) 業(ye) 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基礎設施;新興(xing) 的“分鍾級配送”正在徹底打通線上、線下的次元壁。這次國務院的《快遞暫行條例》從(cong) 行政法規的角度規範了行業(ye) 經營,直麵了快遞“車輛通行難”、用地難的老問題,正在夯實快遞作為(wei) 城市基礎設施的地位。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