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中國港口碼頭行業發展前景及規模預測

發布時間:2016-06-17 09:19:02 中國投資谘詢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中國港口碼頭業(ye) 發展前景分析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港口成為(wei) 世界上最為(wei) 繁忙的建築工地,進入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持續最長的一段高速成長期。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體(ti) 製是驅動這一輪港口高速成長的最重要的體(ti) 製動力。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港口碼頭行業(ye) 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預計,未來5-10年,港口碼頭行業(ye) 景氣度較高,預計中國港口行業(ye) 仍將持續平穩增長。
  從(cong) 傳(chuan) 統貨運業(ye) 向現代航運服務業(ye) 延伸。我國港口經過30年的外延式規模發展之後,適應經濟轉型、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的要求,需要尋求新的突破點和增長點。國內(nei) 主要港口企業(ye) 呈現出向航運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延伸,港口服務從(cong) 運輸、裝卸、倉(cang) 儲(chu) 等基本航運服務向包括航運金融、保險、信息、載運工具經營與(yu) 管理等高端航運服務轉變,並與(yu) 貿易、金融互動發展。
  從(cong) 港口自身發展到港城深度融合。港口經濟由運輸業(ye) 向臨(lin) 港工業(ye) 、臨(lin) 港工業(ye) 集群和航運服務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港口經濟與(yu) 城市經濟互動發展。少數港口如上海港、天津港(600717),港口經濟和城市經濟深度融合,向臨(lin) 港工業(ye) 集群和航運服務產(chan) 業(ye) 集群雙支柱轉型,成為(wei) 區域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多數港口仍以臨(lin) 港工業(ye) 集群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航運服務產(chan) 業(ye) 為(wei) 輔助的港口經濟發展階段,港口經濟的發展以直接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臨(lin) 港工業(ye) 集聚為(wei) 主要特征。
  臨(lin) 港工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向構建新型臨(lin) 港工業(ye) 基地轉型。新一輪重化工業(ye) 加快東(dong) 移,臨(lin) 港工業(ye) 集群由原先的重化工業(ye) 和傳(chuan) 統的製造業(ye) 向重化加工製造和高端製造轉型,並大力發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臨(lin) 港工業(ye) 集群將實現在更大空間範圍內(nei) 的產(chan) 業(ye) 延伸布局,港口服務也向區域港口服務資源合理配置方向發展。沿江港口經濟及臨(lin) 港經濟產(chan) 業(ye) 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從(cong) 相互競爭(zheng) 到區域協作發展。我國港口正經曆著“以合為(wei) 主”的又一輪港口變革,港口資源整合態勢明顯,包括以資產(chan) 為(wei) 紐帶的區域港口集團橫向整合、港口與(yu) 腹地資源的縱向整合、港口與(yu) 城市資源的整合。
  港口將實施更加開放的政策。我國港口發展對外開放在逐步擴大,先後實施了區港聯動、啟動保稅物流園區和保稅港區,未來港口將會(hui) 進一步擴大開放。
  中國港口碼頭行業(ye) 規模預測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港口碼頭行業(ye) 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將突破250億(yi) 噸大關(guan) ,實現翻番。但貨種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集裝箱貨物比重將會(hui) 由目前的18.6%上升至26.8%,而幹散貨因煤炭、礦石運量增長放緩,比重將跌破50%界限,其中內(nei) 貿運量的放緩為(wei) 其主因。
  2030年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5.05億(yi) 標箱,年均增幅維持6%左右,沿海及內(nei) 河箱量的快速增長為(wei) 其提供了保障。
  2030年全國前十大港口名次也將發生一定變化,按吞吐量排名,預計:寧波-舟山(18.2億(yi) 噸)、天津(13.3億(yi) 噸)、上海(13.0億(yi) 噸)、青島(12.8億(yi) 噸)、唐山(11.6億(yi) 噸)、蘇州(11.3億(yi) 噸)、大連(10.1億(yi) 噸)、日照(9.0億(yi) 噸)、廣州(8.6億(yi) 噸)、營口(7.7億(yi) 噸)。按集裝箱吞吐量排名,預計:上海(5268萬(wan) TEU)、青島(4315萬(wan) TEU)、寧波-舟山(3727萬(wan) TEU)、天津(3230萬(wan) TEU)、深圳(3024萬(wan) TEU)、廣州(3007萬(wan) TEU)、大連(2786萬(wan) TEU)、蘇州(2311萬(wan) TEU)、連雲(yun) 港(601008)(1667萬(wan) TEU)、廈門(1324萬(wan) TEU)。
  2030年,中國沿海將形成七個(ge) 港口組團:遼東(dong) 港口組團、津冀港口組團、山東(dong) 半島及蘇北港口組團、長三角港口組團、東(dong) 南沿海港口組團、珠三角港口組團和西南沿海港口組團。並形成上海、青島、香港等3-4個(ge) 超級集裝箱樞紐港。沿海港口中大約95%以上都存在以資金入股、戰略合作等方式與(yu) 群內(nei) 其他港口實現資源整合的情況。
  在長江沿線,將形成重慶、武漢、南京、蘇州四大港口樞紐。
  2030年,南方煤炭大型接卸碼頭形成以寧波-舟山、廣州為(wei) 中轉接卸轉運中心的,以莆田、欽州等為(wei) 卸船作業(ye) 點的煤炭卸船港口網絡體(ti) 係,北方仍將以河北、天津、青島、日照、連雲(yun) 港為(wei) 主要煤炭裝船港的網絡體(ti) 係。
  2030年,港口滾裝運輸業(ye) 務將成為(wei) 港口的主要業(ye) 務之一。
  在中國港口經營管理模式的演變方麵,未來15-20年間中國部分港口可能會(hui) 掀起探索地主港管理模式的改革浪潮。但由於(yu) 中國各港口的發展曆史背景不同,中國的地主港模式也將具有中國特色。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主要產(chan) 生兩(liang) 類地主港經營管理模式:地方政府管委會(hui) 為(wei) “地主”的模式和現有國有港務集團企業(ye) 轉化為(wei) “地主”的模式;此外,部分地方仍存在以國有企業(ye) 為(wei) 主投資建設並運營港口的模式,部分港口將推行投資建設的民營化。民營企業(ye) 或外資企業(ye) 將成為(wei) 港口碼頭經營的主體(ti) 。
  2030年,隨著先進的監控係統被應用以及業(ye) 務流程的優(you) 化,中國理貨行業(ye) 將有可能退出曆史舞台。
  到2030年,中國企業(ye) 構建的港口網絡將遍布全球,尤其會(hui) 在南美、北非、東(dong) 南亞(ya) 、中東(dong) 等發展中國家和戰略合作國家的港口投資網絡布局。中國將會(hui) 出現以碼頭裝卸為(wei) 主營業(ye) 務的企業(ye) 成為(wei) 全球性碼頭運營商。
  2030年,中國沿海主要集裝箱樞紐港將實現碼頭的半自動化,但全自動化碼頭仍占少數;上海、廣州、青島、天津等一線港口將會(hui) 擁有1-2個(ge) 全自動化碼頭泊位。同時,中國港口90%以上的港口機械將采用lng或電力能源代替傳(chuan) 統的能源。風能、太陽能將成為(wei) 港口能源體(ti) 係的組成部分。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