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1-27 10:13:48 網易科技報道

電商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快遞行業(ye) 的發展,但快遞行業(ye) 絕不是在國內(nei) 最早的電商——淘寶建立後才出現的。在2009年新的郵政法出台以前,快遞行業(ye) 就頂著“黑快遞”的帽子忙碌在城市裏。
民營快遞的出現離不開鄧小平是真的,鄧小平南巡後,中國進出口貿易逐步火熱,當時往來於(yu) 滬杭間的外貿公司隨即遇到了一個(ge) 難題:報關(guan) 單必須次日抵達港口,而EMS需要三天。根據商業(ye) 規律,問題出現後,機會(hui) 也馬上來臨(lin) 了。
“三通一達”的快遞江湖
1993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廠打工的年輕人聶騰飛找到了一門好差事,和工友詹際盛做起了在滬杭兩(liang) 地送單的生意——聶騰飛每日淩晨坐火車從(cong) 杭州去上海,詹際盛在火車站接貨後送往市區各地,跑一單100元,除去來回車費,一單能賺70元。申通由此開始了漫漫征程。
1994年,合夥(huo) 人詹際盛離開申通,創辦了天天快遞;
1998年,聶騰飛車禍去世,申通由聶騰飛妻子陳小英及其哥哥陳德軍(jun) 接手;
1999年,聶騰飛弟弟聶騰雲(yun) 離開申通,創辦了韻達快遞;
2000年,陳德軍(jun) 的初中同學勸自己的丈夫喻渭蛟創辦了了圓通快遞;
2002年,陳德軍(jun) 的熟人、朋友賴梅鬆成立了中通快遞。
2012年,申通1.6億(yi) 元收購天天快遞。
至此,快遞行業(ye) 的“三通一達”格局形成,新郵政法的出台讓民營快遞走向合法化,摘了“黑快遞”的帽子後,“三通一達”和電商水乳交融,各自走向了巔峰。2012年,“三通一達”占到全國快遞業(ye) 務量的55%。
“三通一達”的業(ye) 務開展非常相似,首先是利用加盟的方式,把業(ye) 務範圍從(cong) 上海、杭州、寧波擴展至深圳、蘇州、無錫等地。這個(ge) 階段,“三通一達”鼓勵員工到其他地區拓展業(ye) 務網絡,包幹到戶,按文件、包裹的不同價(jia) 格繳納承包費,加盟商共用一個(ge) 品牌,各自收取收件費,彼此之間實行派送費互免。
經過幾年的擴張,這種猶如“農(nong) 村土地承包責任製”的業(ye) 務模式暴露出了新問題:2010年起中通推行股份製,總部與(yu) 網點員工都持有股份,形成利益共同體(ti) ,每個(ge) 人都要算自己的賬,總部的政策推行受到了阻力。
為(wei) 了加強管理,以親(qin) 朋鄰裏為(wei) 核心的管理層開始動搖,每家公司都在花大力氣引進管理團隊。2012年夏天,申通快遞“換血”,包括副總裁在內(nei) 的23位新任管理層人員上任,足以體(ti) 現出企業(ye) 從(cong) 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轉型;圓通快遞在2013年找到了新總裁——曾任職通用汽車和美國UPS公司的相峰。
有著桐廬基因的“三通一達”確實像孿生兄弟一樣,不光業(ye) 務模式和管理改革幾乎都在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進行著,就連場地選擇都一樣:2010年開始,“三通一達”先後遷往上海青浦區,在大片的荒地上立足。他們(men) 清楚,民營快遞合法化和電商爆炸式發展的兩(liang) 大利好,將會(hui) 把他們(men) 推向快遞業(ye) 的黃金時代。
對淘寶:又愛又恨
2013年11月11日20點左右,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先後突破1000萬(wan) 業(ye) 務量大關(guan) ,各項數據幾乎均比去年翻了一番,電商平台簡直成了民營快遞的舞台。
往前追溯,淘寶創立也就8年的時間,這8年簡直改變了整個(ge) 商業(ye) 環境。2005年開始,淘寶正式與(yu) 圓通簽署推薦物流供應商協議,時任圓通市場部經理宋先生記得那份協議很厚,並回憶說:“從(cong) 攬收到配送都跟我們(men) 之前送商務件不大一樣,比如簽收時快遞員是否有權查看身份證這件事,都磨合了好久。”
雙方合作後第一天,淘寶帶給圓通386單生意,但半年以後,這個(ge) 數字變成了40000。快遞員脫離了寫(xie) 字樓,走進小區、學校、商場……隻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快遞。
代表生意興(xing) 隆的那串數字翻倍地上漲,但與(yu) 此同時,電商平台和客戶對快遞公司的投訴越來越多,快遞的不可知性成為(wei) 了電商交易的一部分風險,而這部分風險需要消費者和電商承擔,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於(yu) 是,送快遞也有了要求和規範。
2007年,淘寶首次在流程單裏打入物流的印記:賣家須輸入單號才算發貨成功。淘寶在每個(ge) 訂單生成之後,都增加了一項“物流跟蹤”,訂單生成之後,消費者可以查到幾點幾分幾秒,自己所購買(mai) 的貨品流轉到了哪家快遞的哪個(ge) 營業(ye) 部,甚至哪個(ge) 業(ye) 務員手上。
彼時正值業(ye) 務增長期,對於(yu) 快遞公司來講,要想接受物流跟蹤不僅(jin) 要配備機器,還要讓每個(ge) 業(ye) 務員在出發前和回來後都要增加一道工序。這無疑是一個(ge) 大的挑戰,但是不接受的話,訂單量又會(hui) 急劇下跌,麵對誘惑,快遞公司們(men) 不得不陸續接受條件,展開了和淘寶的全麵合作。中通創始人賴梅鬆至今還記得那個(ge) 日子,2008年3月16日,中通全網業(ye) 務量比前一天翻了一番。在淘寶帶來的巨大的業(ye) 務量麵前,自己的那點投入算得了什麽(me) 。然而這段蜜月並沒有持續多久。
走貨量大的淘寶店主為(wei) 了降低成本,聯合起來與(yu) 快遞公司進行談判,他們(men) 要求快遞公司給自己更低的價(jia) 錢。與(yu) 上次一樣,快遞公司不敢丟(diu) 掉這些“肥肉”,於(yu) 是一輪又一輪的“降價(jia) 潮”在行業(ye) 內(nei) 湧動。
2010年就進入申通楊普公司的快遞員小李在2013年的一句話可以生動地體(ti) 現“降價(jia) 潮”對快遞公司的影響,“當時江浙滬低於(yu) 6塊我們(men) 不做,現在4塊5都不一定輪得到你做。”
一家快遞公司的副總裁則坦言,在連續兩(liang) 年業(ye) 務量增長近100%的情況下,利潤率卻在下滑。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快遞業(ye) 業(ye) 務量增長六成,收入增長僅(jin) 有三成。
比利潤率下降更糟糕的是,快遞公司在專(zhuan) 注價(jia) 格的同時,投訴率一路上漲,國家郵政局統計,2013年9月,對韻達的投訴率為(wei) 31%,比去年同期上漲近一倍;申通、中通、圓通分別為(wei) 10%左右。
業(ye) 務量越來越大,利潤卻不見上漲,對於(yu) 快遞員來說,投入了之前3倍的精力,收入卻沒有明顯提升,讓他們(men) 牢騷不斷。
在淘寶麵前,快遞不可避免地被動了,但是沒有標準的服務體(ti) 係,快遞公司隻能在恨淘寶的同時,降價(jia) 妥協,因為(wei) 他們(men) 不能沒有淘寶。
“菜鳥”與(yu) 蜂網,哪個(ge) 才是出口?
在與(yu) 淘寶的愛恨糾葛中,快遞公司還發現了兩(liang) 個(ge) 問題。第一是,業(ye) 務的同質化情況很嚴(yan) 重,誰都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第二是京東(dong) 自建物流後,成果喜人,如果其他電商平台也效仿的話,那無疑是給“三通一達”下了死亡通知。
利好的消息是,“三通一達”的業(ye) 務發展速度開始放緩,管理層有精力去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麽(me) 走。
2013年5月28日,阿裏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複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feng) 集團、“三通一達”,以及相關(guan) 金融機構共同宣布,“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簡稱CSN)項目正式啟動,合作各方共同組建的“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菜鳥”的計劃是通過投資3000億(yi) ,5~8年後,打造一個(ge) 開放的社會(hui) 化物流大平台,在全國任意一個(ge) 地區都可以做到24小時送達。
所謂“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可以分為(wei) “地網”和“智網”,地網是指線上交易後,線下落地的的一切運營服務都在這張網上進行;智網是指要實現高效、協同、可視、數據化的物流供應鏈運營。
盡管外界不看好這個(ge) 項目,但在馬雲(yun) 的腦海裏,“菜鳥”在物流領域幾乎無所不能,同時他也開始了這方麵的努力,從(cong) 浙江省開始,馬雲(yun) 和各省市的地方政府談土地、談政策和資源,菜鳥網絡就已經開始悄然布局。
隨著瘋狂的“圈地運動”,項目也引發了一些質疑,質疑主要來源於(yu) “要實現24小時送達,是否真需要這麽(me) 多的地皮支撐?”購買(mai) 地塊拖著不開發,然後坐等升值拋售,這是不少開發商所幹穩賺不賠的事。
馬雲(yun) 邀請“三通一達”加入,說白了是想為(wei) “菜鳥”打上“物流”的烙印,而不是讓圈地和炒房地產(chan) 的輿論更盛。而“三通一達”都想跟淘寶保持密切的合作,即便是要拿5000萬(wan) 占1%的股份,他們(men) 也都樂(le) 意捧場。更何況,快遞公司需要全網絡布局,提升倉(cang) 儲(chu) 、調撥、運輸的效率,如果“菜鳥”真的做起來了,“三通一達”是絕對的受益者。
快2年過去了,“菜鳥”還是讓外界看不懂,在物流方麵沒有實質性的動作,也沒有跟房地產(chan) 沾邊。而且在阿裏巴巴上市前夕,商務部的批評又把人們(men) 的眼光瞄向了“菜鳥”;同時“菜鳥”對物流園區幾乎沒有品牌入駐——大型品牌有能力自建物流,小型品牌又用不著這種規模的物流,隻有中型、成長型的品牌為(wei) “菜鳥”提供可能性了,這與(yu) 馬雲(yun) 希望所有商家入駐的初衷相差太遠了,阿裏巴巴不免要有點上火。
2014年7月,三通一達”抱團深耕產(chan) 業(ye) 鏈,2億(yi) 蜂網投資平台正式上線。蜂網的股權結構中“三通一達”四家快遞企業(ye) 各占25%股份,董事長由圓通董事長喻渭蛟擔任,董事由申通董事長陳德軍(jun) 、韻達董事長聶騰雲(yun) 、中通董事長賴梅鬆組成。蜂網對外宣布主要聚焦四個(ge) 方麵:
1,整合快遞上下遊進行投資,包括智慧快遞、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
2,麵向社區、校園和公共場所投資智能快遞櫃,占領末端;
3,跨境電商快遞資源整合;
4,為(wei) “三通一達”搭建集中采購的平台,獲得巨大的議價(jia) 能力。
這次行動是“三通一達”的覺醒信號,之前是把拯救自己、成功轉型的希望寄托給阿裏巴巴,但現在,他們(men) 要內(nei) 部聯手,自強自立了。“三通一達”專(zhuan) 注於(yu) 蜂網後,“菜鳥”將逐漸對整個(ge) 快遞行業(ye) 失去控製權,馬雲(yun) 不得不重視這個(ge) 問題。
蜂網定位於(yu) 打造快遞集約化的投資平台,推動智慧快遞、物聯網和雲(yun) 計算在“三通一達”快遞企業(ye) 的應用,以及推廣應用快遞智能自助櫃,推動“三通一達”在跨境電子商務發揮作用,並集中采購各類裝備和材料等。也就是說,“三通一達”已經不滿足於(yu) 做“搬運工”,要投資快遞行業(ye) 的上遊產(chan) 業(ye) ,打通快遞行業(ye) 的整個(ge) 生態鏈條,將命運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菜鳥目前則專(zhuan) 注於(yu) 大數據和物流倉(cang) 儲(chu) 用地,與(yu) 蜂網的定位看起來並不衝(chong) 突,但事實上,二者的競爭(zheng) 卻是針鋒相對的。
蜂網推動的智慧快遞、物聯網和雲(yun) 計算與(yu) “菜鳥”的智慧物流幾乎如出一轍,二者的矛盾根源都在於(yu) 大數據的掌握上。菜鳥憑借數億(yi) 淘寶買(mai) 家,掌握著快遞行業(ye) 至關(guan) 重要的大數據信息,雖然“三通一達”也可享受數據信息,但是被動地被人扼住喉嚨不如主動打造自己的數據平台。
近年來,“三通一達”業(ye) 務增長量出現明顯下降,順豐(feng) 、中鐵等增長速度將“三通一達”遠遠拋在身後。而順豐(feng) 、全峰等快遞公司憑借個(ge) 性定製化服務,也讓運營模式老套的“三通一達”感受到危機的逼近。在快遞行業(ye) 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三通一達”各自為(wei) 戰,賺得盤滿缽滿,但在危機來臨(lin) 的時刻,同根生(都起自浙江桐廬)的“三通一達”終於(yu) 又站在了一起,尋找未來發展方向及利潤增長點。
目前來看,獨立運營的“菜鳥”和順豐(feng) 擁有強有力的管理中心,對公司的發展更容易掌控。他們(men) 還各自擁有倉(cang) 儲(chu) 和速度優(you) 勢,但目前行業(ye) 紛爭(zheng) 未止,尚沒有一家擺脫競爭(zheng) 的企業(ye) ,因此蜂網也許能帶領“三通一達”實現突圍和轉型。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