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04 09:02:17 中國食品報

時逢互聯網經濟大爆炸,生鮮電商藍海浩蕩。與(yu) 農(nong) 批市場平台不同,電商平台相對較輕,模塊化程度高,社會(hui) 化程度高,加之當前經濟轉型,社會(hui) 各路資本紛紛湧入被稱為(wei) 電商最後藍海的生鮮電商領域。
目前,我國每年有超過80%的農(nong) 產(chan) 品經由遍布全國的約4200個(ge) 農(nong) 批市場組成的網絡進行流通。農(nong) 批市場既是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鏈條上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也是既得利益者。據統計,在蔬菜流通環節中,市場管理費和攤位費占總流通成本的約45%,接近一半。如果再加上中間商的利潤,那麽(me) 菜價(jia) 中流通環節占比超過70%。
然而,隨著經濟體(ti) 製改革不斷深入,又逢新一輪土地改革啟動,加之信息化浪潮猛烈衝(chong) 擊,生鮮電商浪潮越發洶湧,農(nong) 批行業(ye) 已然感到強烈不安。互聯網如何影響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渠道變革?流通渠道變革又帶來怎樣的機會(hui) 呢?
電商農(nong) 批相互滲透
報道稱,我國涉農(nong) 電商平台已經有3萬(wan) 家,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平台3000家。無論數字是否確切,已足以證明生鮮電商的火爆程度,且不同於(yu) 上一波粗放投資浪潮,亞(ya) 馬遜等巨頭開始引領生鮮電商進行精細創業(ye) 。一時間,生鮮電商似乎成了農(nong) 批市場的掘墓人,農(nong) 批市場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北京新發地市場在京東(dong) 設旗艦店;山東(dong) 壽光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園很早就在嚐試拍賣模式;重慶香滿園電商平台被譽為(wei) 農(nong) 批市場轉型電商的標杆;廣東(dong) 深圳農(nong) 產(chan) 品公司更是建立了涵蓋多個(ge) 層次的電商平台,還邀請前阿裏巴巴CEO衛哲一起籌劃農(nong) 產(chan) 品B2B電商大平台。
與(yu) 各類主體(ti) 相比,農(nong) 批市場涉足生鮮電商更有資源優(you) 勢:各類農(nong) 產(chan) 品聚集在此,各級販運商聚集在此,全國超過80%的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在這裏完成,其中不僅(jin) 有大眾(zhong) 消費農(nong) 產(chan) 品,更有優(you) 質的基地產(chan) 品和進口產(chan) 品。坐擁如此優(you) 越的資源,農(nong) 批市場自然不甘於(yu) 收租和收進門費這種粗放和不可持續的模式,更不想被市場淘汰,於(yu) 是紛紛試水電商。然而,目前並沒有哪個(ge) 農(nong) 批市場搞出顛覆效果,也沒有成熟模式。
再看生鮮電商,雖然農(nong) 業(ye) 上遊的種植企業(ye) 、中遊的流通企業(ye) 、下遊的分銷企業(ye) 紛紛涉足生鮮電商,更有各路跨界精英奮不顧身,可是全國生鮮電商幾乎沒有盈利的,說明生鮮電商並未產(chan) 生新的價(jia) 值,也未形成成熟模式。平台之爭(zheng) 並未形成,大家麵對的更多是產(chan) 業(ye) 變革帶來的共同煩惱,如食品安全無保證、冷鏈物流不完善、標準化缺失等。行業(ye) 變革不是一招一式之變,隻有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角度去觀察,結合跨行業(ye) 的因素,從(cong) 係統學的角度去分析,才能有更全麵、更清晰的視野。
電商作為(wei) 新型平台,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間環節,方便了消費者的采購,但生鮮電商平台大都處在下遊分銷環節,對於(yu) 農(nong) 業(ye) 中上遊環節幾乎沒有貢獻。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問題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休戚相關(guan) ,相對於(yu) 下遊銷售,農(nong) 業(ye) 中上遊的問題更為(wei) 突出,如生產(chan) 破碎化、食品安全問題、標準化缺失等。
生鮮電商還包含著大量的新元素,如冷鏈物流、人口結構、互聯網科技、社會(hui) 心理等,已然成為(wei) 一個(ge) 新的商業(ye) 領域,需要以新的模式創造新的價(jia) 值。然而全國生鮮電商幾乎都不盈利,說明目前的生鮮電商還不足以作為(wei) 新的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模式,它還需要優(you) 化運營,需要繼續整合產(chan) 業(ye) 鏈條更多環節,整合更多關(guan) 聯板塊。
縱觀我國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產(chan) 品領域可以發現,中上遊的問題最為(wei) 突出。無數生鮮電商失敗案例反複印證著一個(ge) 事實:生鮮流通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最後一公裏”,而在最初的“一畝(mu) 三分地”。電商不僅(jin) 是一種銷售渠道,更是一種全新的商業(ye) 組織模式,針對標準化產(chan) 品,互聯網對產(chan) 業(ye) 組織形態進行了再造,而針對農(nong) 產(chan) 品,還需再造產(chan) 品本身。麵對行業(ye) 再造,農(nong) 批市場和生鮮電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我國農(nong) 批市場龍頭企業(ye) 已經開始探索現代化流通設施和世界先進的電子拍賣交易模式,而擁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型農(nong) 業(ye) 公司也開始布局農(nong) 業(ye) 中上遊,發力全產(chan) 業(ye) 鏈。
在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的中下遊,本地化農(nong) 批市場可以充分結合生鮮電商,更好地解決(jue) 行業(ye) 問題,最終完成傳(chuan) 統行業(ye) 與(yu) 互聯網的結合。本地化市場可通過三種方式與(yu) 電商平台合作。
垂直電商
生鮮垂直電商體(ti) 係複雜,係統性風險很高。在現階段,倘若沒有強大的資本壓陣,沒有專(zhuan) 業(ye) 的團隊團結奮戰,很難成功。即便錢和人都不是問題,單個(ge) 農(nong) 批市場仍然無法保障產(chan) 品品質穩定,更不用說價(jia) 格。
市場內(nei) 上遊販運商良莠不齊,產(chan) 品品質不一,品控成本太高,以批發市場為(wei) 根據地的優(you) 菜網的失敗就是鮮明案例。其創始人丁景濤所列的第一個(ge) 失敗原因就是把新發地作為(wei) 產(chan) 品源頭。其他案例,如沱沱工社、甫田網等,產(chan) 品都比較高端,單城運作,而且包裝食品很多,與(yu) 農(nong) 批市場內(nei) 大眾(zhong) 化生鮮產(chan) 品差異很大。目前,擁有較高品牌溢價(jia) 的高端產(chan) 品才可能抵消高配送成本,而大眾(zhong) 消費農(nong) 產(chan) 品在現階段很難平衡物流成本。
鑒於(yu) 向本地化垂直電商貿然轉型風險太高,農(nong) 批市場可以與(yu) 本地化的垂直電商合作,出租或提供基礎設施,共同搭建跨線上線下的銷售體(ti) 係。甚至可以利用本地知名度共建品牌渠道,把市場輻射範圍內(nei) 的零售終端收編為(wei) 共同品牌的線下終端,讓零售終端在自營的同時,承擔配送站點的角色,把線上訂單導流給客戶臨(lin) 近的零售店,實現就近配送或者客戶線上支付,就近自提。
在這種合作中,本地市場的基礎設施和品牌知名度降低了電商平台的硬件建設成本、配送節點建設成本以及品牌營銷成本;而電商平台良好的線上運營能力和客戶維護能力又進一步豐(feng) 富了農(nong) 批市場的品牌內(nei) 涵,減少了中間環節,延伸了其與(yu) 本地客戶的關(guan) 聯麵,增強了對本地市場的控製力。
B2C平台
這兩(liang) 年,各大電商平台紛紛上馬生鮮項目,如天貓的大閘蟹、煙台蘋果等。但是在天貓親(qin) 身體(ti) 驗後發現,產(chan) 品標準化還是做得不好。京東(dong) 今年也湧入了一大批第三方生鮮企業(ye) ,但都銷量一般。綜合電商平台進軍(jun) 生鮮品類主要依靠其先發優(you) 勢,有其他品類做支撐,導流容易,而且不涉及除了展示促銷外的其他環節,其他環節由商家自己解決(jue) 或外包給第三方物流解決(jue) ,平台則隻承擔自己熟悉的營銷環節。
農(nong) 批市場巨頭做B2C平台,既沒有先發優(you) 勢,又沒有流量優(you) 勢,需要投入太多資源去培養(yang) 市場知名度,而且有天貓、京東(dong) 、順豐(feng) 等巨頭擋路,成功獨樹一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B2C平台不是一個(ge) 起步的好選擇。但是可以先利用已有平台開發B2C業(ye) 務,進一步豐(feng) 富品牌內(nei) 涵,增加客戶關(guan) 聯麵,為(wei) 以後搭建平台做準備。
業(ye) 務模式可以邊幹邊改,低成本積累經驗,培養(yang) 用戶認知度。在宏觀環境不成熟的情況下,樹立標準、培育品牌、教育客戶才是側(ce) 重點和可以有所積累的內(nei) 容。一個(ge) 本地化的農(nong) 批市場,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物流,選擇市場內(nei) 優(you) 質產(chan) 品,最好是海外產(chan) 品或基地產(chan) 品,利於(yu) 穩定貨流和品控,做爆幾款單品,形成品牌後,進而再擴大選品範圍,培養(yang) 更多供貨商,穩定供貨能力,進一步增強品牌知名度和供應鏈控製能力,最後再自建平台導流。
先低成本聚集流量,形成品牌,再重金重構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而形成不可複製的護城河,這是互聯網模式的精髓。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而言,現在還沒有品牌化,農(nong) 批市場還有大量機會(hui) ,但是打造品牌不可能自己去做,最好的辦法是樹立標準,這才是聚集流量的輕模式。
無論最終建成何種線上交易模式,都應以品質如一的好產(chan) 品作為(wei) 前提,而知名的交易平台品牌和完善的追溯機製也不是一日之功。
B2B平台
深圳農(nong) 產(chan) 品公司推出了幾個(ge) 大宗產(chan) 品B2B電子交易平台,但都針對白糖、繭絲(si) 等容易標準化的產(chan) 品,其中白糖交易平台每年有幾千萬(wan) 元的利潤。生鮮方麵,國內(nei) 比較成功的B2B電子交易品類就是鮮切花的電子拍賣,但也是對手交易和現貨拍賣兩(liang) 種方式並存,並未實現產(chan) 品遠程交割,需當場看貨估價(jia) 。原因就是,產(chan) 品的標準化程度依然不高,追溯體(ti) 係依然不完善。
農(nong) 批市場打造B2B電商平台困難重重,而且大多數農(nong) 批市場連電子結算都沒有,何談其他。但是,不可否認B2B電商平台是龍頭農(nong) 批市場轉型的重要方向,可以先利用電子結算培養(yang) 用戶習(xi) 慣,然後再研究產(chan) 品標準化。
卡位合理
同一產(chan) 業(ye) 內(nei) ,每個(ge) 具體(ti) 的企業(ye) 所在的生態位不盡相同,需要結合自己的微生態環境和獨特優(you) 勢不斷拓展產(chan) 業(ye) 鏈控製能力,雖切入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創業(ye) 也一樣,在行業(ye) 成熟前,創業(ye) 者們(men) 拚的不僅(jin) 是速度,更是卡位是否合理,以免淪為(wei) “馬太效應”的犧牲品。
眼下,阿裏和京東(dong) 盤踞大部分電商流量,後麵還有一堆資本大鱷駕駛各式平台在追趕,真不知道平台型創業(ye) 者的未來在哪裏。而那群所謂“小而美”的垂直電商也紛紛揚言要解決(jue) “最後一公裏”的痛點,可是係統浩繁,京東(dong) 和順豐(feng) 的十年耕耘豈是所謂跨界精英能夠比肩的,更不要提“菜鳥”動輒百億(yi) 元的投資。
不知道沱沱工社們(men) 還要多長時間才肯投入巨頭懷抱。垂直企業(ye) 無非是在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尚不成熟的窗口期改造了部分高端產(chan) 品的銷售形態而已,與(yu) 大眾(zhong) 生鮮電商業(ye) 務距離還遠。隨著產(chan) 業(ye) 趨於(yu) 成熟,產(chan) 業(ye) 鏈上所有環節都將實現最低成本運營,巨頭還要打各種組合拳,甚至對整個(ge) 生鮮大類進行補貼,垂直電商遲早要被巨頭收編。
深耕上遊
互聯網巨頭涉足農(nong) 產(chan) 品領域有很多先入優(you) 勢和較低的邊際成本,無非就是為(wei) 綜合平台增加一個(ge) 品類而已。營銷和物流環節都有巨頭在深耕,新進企業(ye) 已經很難形成氣候,最好的方向是沿上遊單刀切入。我國農(nong) 業(ye) 上遊很多基本問題仍未解決(jue) ,如集約化生產(chan) 、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標準化、產(chan) 地注冊(ce) 和追溯。京東(dong) 已經開始深入基地,推廣自己的農(nong) 產(chan) 品標準體(ti) 係,甚至直接送種子下鄉(xiang) ,從(cong) 源頭抓起,一抓一條鏈。
我國農(nong) 業(ye) 上遊改造剛剛起步,而且農(nong) 產(chan) 品千差萬(wan) 別,加上地理氣候等天然差異,容量巨大,沿上遊發力,做最好的產(chan) 品才是前景無限的真藍海。種地貌似沒有電商平台項目那般高大上,但是創業(ye) 者首先要活下來,不必非跟巨頭搶食,產(chan) 品品牌化是農(nong) 業(ye) 最薄弱的環節,做一個(ge) 好產(chan) 品,利用競爭(zheng) 白熱化的各類電商平台和日漸成熟的冷鏈物流,高高樹立自己的品牌,直接抓住消費者才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