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16 15:13:53 科技信息部

時下,我國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進入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期,其根本特征就是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物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之一,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為(wei) 重點,這不僅(jin) 是促進物流發展之需,更是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的迫切要求,也是經濟與(yu) 物流互動發展的基本規律。而要從(cong) 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視野來準確把握物流發展規律,必須高度重視統計數據。
一、降低物流成本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物流成本受到高度關(guan) 注並非偶然,而是由宏觀經濟發展的根本變化決(jue) 定的,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階段。通過統計數據,尤其是基於(yu) 國際比較的統計數據,我們(men) 能夠更準確的把握物流發展的這一個(ge) 大局。
通過統計數據,把握物流發展規律。發展現代物流是一個(ge) 國家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轉型升級最核心的內(nei) 涵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其根本的特征就是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發達國家的發展曆程尤其是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的發展經驗表明,物流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突破口。根本原因在於(yu) ,物流不局限於(yu) 某個(ge) 行業(ye) 或者某個(ge) 領域,而是貫穿於(yu) 生產(chan) 、流通和消費各個(ge) 環節,貫穿到整個(ge) 社會(hui) 經濟的全過程。物流不僅(jin) 服務於(yu) 生產(chan) 製造,也與(yu) 居民生活息息相關(guan) ,尤其是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更是如此。也就是說,現代物流的優(you) 化發展,提高的是整個(ge) 經濟運行的效率,降低的是整個(ge) 供應鏈的運行成本。
通過統計數據,把握物流發展基本格局。基於(yu) 國際比較的物流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為(wei) 16.6%,盡管有所下降,但仍高於(yu) 美國、日本一倍左右,而且高於(yu) 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當於(yu) 美國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當前,在勞動力成本、能源資源成本剛性上漲的背景下,降低物流成本是最有效的途徑,具有緊迫性,而且潛力巨大。
區域
|
國家
|
2012年GDP
(十億(yi) 美元)
|
2012物流費用
(十億(yi) 美元)
|
物流費用與(yu) GDP比率(%)
|
北美
|
加拿大
|
1819.0
|
163.7
|
9.0
|
美國
|
15680.0
|
1334.6
|
8.5
|
|
歐洲
|
法國
|
2609.0
|
247.6
|
9.5
|
德國
|
3401.0
|
299.7
|
8.8
|
|
亞(ya) 洲太平洋
|
中國
|
8227.0
|
1480.9
|
18.0
|
印度
|
1825.0
|
237.1
|
13.0
|
|
日本
|
5964.0
|
506.9
|
8.5
|
|
韓國
|
1156.0
|
103.9
|
9.0
|
|
南美
|
阿根廷
|
475.0
|
57.0
|
12.0
|
巴西
|
2396.0
|
277.9
|
11.6
|
|
全球
|
71830.0
|
8350.6
|
11.6
|
如果放到全球背景下來把握我國物流發展大局,尤其是從(cong) 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核算曆程來看,我們(men) 的認識會(hui) 更加清晰。
宏觀物流成本核算起源於(yu) 美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ge) 世紀60年代初。1962年,美國哈佛大學Heskett J.L.教授提出了較係統地宏觀物流成本(Macroeconomic logistics costs)核算方法,並逐漸成為(wei) 美國、日本、韓國、南非等世界各國通用的方法,我國的物流統計核算也采用此方法。宏觀物流成本具體(ti) 包括運輸成本、存貨持有成本、物流管理成本。1973年,美國Cass信息係統公司開始計算美國的宏觀物流成本,現在每年將研究成果發布在《美國物流年度報告》上。1980年,美國宏觀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為(wei) 17.2%,位於(yu) 較高水平,如表2所示。
年份
|
宏觀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
|
年份
|
宏觀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
|
年份
|
宏觀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
|
1980
|
17.2
|
1991
|
10.6
|
2002
|
8.8
|
1981
|
16.2
|
1992
|
10.0
|
2003
|
8.7
|
1982
|
14.5
|
1993
|
9.9
|
2004
|
8.8
|
1983
|
13.3
|
1994
|
10.1
|
2005
|
9.4
|
1984
|
13.4
|
1995
|
10.4
|
2006
|
9.8
|
1985
|
12.4
|
1996
|
10.2
|
2007
|
9.9
|
1986
|
11.6
|
1997
|
10.2
|
2008
|
9.3
|
1987
|
11.4
|
1998
|
10.1
|
2009
|
7.8
|
1988
|
11.5
|
1999
|
9.9
|
2010
|
8.2
|
1989
|
11.7
|
2000
|
10.2
|
2011
|
8.5
|
1990
|
11.4
|
2001
|
9.5
|
2012
|
8.5
|
為(wei) 什麽(me) 宏觀物流成本核算誕生於(yu) 上世紀60、70年代呢?主要是因為(wei) 當時的宏觀經濟背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60年代末、70年代年初,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漸由“快速發展”進入到“滯漲階段”,經濟增速下滑、鋼鐵市場飽和、一些產(chan) 品出現過剩;加上1973年第四次中東(dong) 戰爭(zheng) 導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油價(jia) 暴漲,從(cong) 1973年年底到1974年年初,原油價(jia) 格在短期內(nei) 從(cong) 每桶3美元漲到了12美元,此後高位運行,大幅推高了經濟社會(hui) 的運行成本。
在這樣的背景下,“成本高、效益低”的問題水落石出。然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出路在哪裏呢?在各項成本中,能源成本高位運行、勞動力成本具有剛性,根據物流統計數據發現,降低物流成本有巨大潛力,最終以降低物流成本為(wei) 突破口,通過優(you) 化業(ye) 務流程,進而降低整個(ge) 經濟社會(hui) 運行成本。同一時期,在日本,通過物流發展來降低經濟運行成本的“第三利潤源”學說逐步興(xing) 盛。也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物流成本核算應運而生,逐漸由理論走向實際,以確切地衡量一國的物流成本,指導物流發展政策;宏觀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也逐漸成為(wei) 國際比較中的一個(ge) 核心指標。
美國、日本的發展經驗表明,降低物流成本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階段,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情況與(yu) 當時的美國頗為(wei) 相似。為(wei) 此,發展現代物流是宏觀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二、我國將進入物流成本回落期
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物流成本偏高已成為(wei) 共識,但根據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物流成本變化具有內(nei) 在的客觀規律,與(yu) 一國的經濟發展進程相一致,不能脫離宏觀經濟的發展水平孤立地看待成本偏高的問題。從(cong) 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物流成本由高到低變化一般需要經曆四個(ge) 曆史時期。
短缺經濟時期,物流成本處於(yu) 上升階段。在短缺經濟時代,經濟主體(ti) 能夠通過規模擴張獲取增量收益,成本問題並沒有受到高度重視,經濟發展方式以粗放的外延擴張模式為(wei) 主。物流發展的主要目標不是降低成本,而是幫助工商企業(ye) 擴大銷售規模,在這一階段,物流成本不斷上升。同時,短缺經濟階段通常是第二產(chan) 業(ye) 占比不斷提高的階段,在工業(ye) 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過程中,物流需求規模加快增長,物流成本也必然不斷上升。在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以前,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也高達17%以上。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高達24%。
過剩經濟階段,物流成本變化進入平台期。隨著經濟發展由短缺經濟進入到過剩經濟階段,而在經濟結構沒有發生實質性轉變的背景下,物流成本由“快速上升期”逐漸過渡到“高位平台期”。2000以來,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有所下降,但下降緩慢,尤其是在近幾年產(chan) 能過剩矛盾較為(wei) 突出的階段,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進入一個(ge) 平台期,該比率一直保持在18%左右。
經濟轉型時期,物流成本快速下降。在過剩經濟背景下,產(chan) 能過剩導致供需矛盾凸顯,“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水落石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化解產(chan) 能過剩成為(wei) 必然選擇,物流規模增速回落;另一方麵,經濟發展由速度型轉變為(wei) 質量型,其核心問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於(yu) 物流業(ye) 滲透到國民經濟各領域,在各方麵降低成本的壓力下,物流成為(wei) 降本增效最有效的方法,此時,物流成本會(hui) 出現快速下降。以美國為(wei) 例,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以信息技術為(wei) 核心和支撐,大力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第三產(chan) 業(ye) ,物流成本水平進入下降階段,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降低了將7個(ge) 多百分點。
經濟轉型過後,物流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近年來,美國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穩定在70%以上,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也穩定在9%左右,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過去近10年,我國處於(yu) 經濟全麵過剩時期,物流成本位於(yu) 高位平台期,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沒有太大變化是正常現象,而現在,經濟社會(hui) 正經曆著從(cong) 過剩期向轉型期的發展,我國的物流成本也正在由“高位平台期”向“快速回落期”轉變。2014年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有所下降,一方麵是受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及GDP數據調整的影響,另一方麵也是我國經濟結構變化的結果,是物流成本變化規律的體(ti) 現。
三、2020年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有望降至15%以內(nei)
物流成本變化的內(nei) 在規律表明,降低物流成本的關(guan) 鍵就是要調整經濟結構。從(cong) 我國物流市場結構來看,工業(ye) 品物流占主導地位,占全社會(hui) 物流總額的92%左右。2014年,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為(wei) 10.6萬(wan) 億(yi) 元,按照工業(ye) 品物流總額所占的比例初步估算,花費在工業(ye) 品物流上的物流成本在9.7萬(wan) 億(yi) 元左右。所以說,提高工業(ye) 品物流的效率、降低工業(ye) 物流的成本至關(guan) 重要,是重點領域。
與(yu) 之相應,從(cong) 經濟結構來看,相對而言,第二產(chan) 業(ye) 對物流的需求規模大於(yu) 第三產(chan) 業(ye) ,物流成本耗費也高於(yu) 第三產(chan) 業(ye) 。因而,降低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換句話說,大力發展第三產(chan) 業(ye) ,能夠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根據美國的曆史數據進行分析表明,在美國,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個(ge) 百分點,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下降約0.6個(ge) 百分點。
數據來源:《美國物流年度報告》、《中國統計年鑒》。
圖1:美國產(chan) 業(ye) 結構變化與(yu) 物流成本的走勢變化 單位:%
從(cong) 我們(men) 的統計數據來看,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來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也十分明顯。從(cong) 1991年到2014年,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個(ge) 百分點,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下降0.5個(ge) 百分點左右。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物流信息中心。
圖2:中國產(chan) 業(ye) 結構變化與(yu) 物流成本的走勢變化 單位:%
近幾年,我國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上升1個(ge) 百分點左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初步預計,2020年,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下降6個(ge) 百分點左右,與(yu) 之相應,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達到53%左右,較目前上升6到7個(ge) 百分點。
由此預計,按照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個(ge) 百分點,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下降0.5個(ge) 百分點計算,到2020年,我國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將下降至14.5%左右。
四、從(cong) 更長期來看,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將保持在10%左右的較合理水平
在當前及未來相當長時間內(nei) ,降低物流成本是真正有效的“第三利潤”源泉,是提質增效的抓手。然而,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有一個(ge) 合理的低位水平,現代經濟要高效穩定運行,必須要付出一定的物流成本。縱觀世界物流轉型升級曆程,這也是物流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
實物配送階段,物流成本高位運行。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曆程來看,製造業(ye) 和現代物流發展一直是互動的,密不可分的。當生產(chan) 方式處於(yu) “少品種、大批量、流水線生產(chan) 模式”的時候,物流發展處於(yu) 實物配送階段(Physical Distribution,PD),物流功能單一,物流信息化、一體(ti) 化程度較低,物流在生產(chan) 流通中處於(yu) 從(cong) 屬地位,其功能隻是為(wei) 生產(chan) 流通企業(ye) 擴大銷售規模。在這一階段,物流成本水平處於(yu) 高位運行階段。在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以前,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也高達17%以上。
一體(ti) 化物流階段,物流成本不斷下降。當生產(chan) 規模擴張達到一定的程度,產(chan) 品出現過剩、各項成本上升,不計成本的“大批量”生產(chan) 方式難以為(wei) 繼,轉而通過發展現代物流,保障產(chan) 業(ye) 流程優(you) 化、供應鏈構建,進而獲得成本降低的效益,物流在生產(chan) 流通中的地位也不斷上升,成為(wei) 企業(ye) 優(you) 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製造業(ye) 生產(chan) 方式逐步由傳(chuan) 統的“少品種、大批量”向“柔性化敏捷製造” 模式轉變,加上美國打造“信息高速公路”,由此推動物流發展由“實物配送”向“一體(ti) 化物流”階段(Logistics)發展,物流信息化、一體(ti) 化快速發展。這一階段,物流發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效率,幫助工商企業(ye) 降低成本。在美國,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由17%以上降至2001年的10%以下,共經曆了20多年時間。
供應鏈階段,物流成本低位波動。在後工業(ye) 化時期,供應鏈模式(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廣泛運用,物流專(zhuan) 業(ye) 化、精細化運行,在這一階段,物流上升到戰略管理的主導地位,通過去除冗餘(yu) 物流環節和物流過程,最大限度的高效集約利用物流資源,促使物流成本在較低的水平上波動變化。近10年來,美國的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一直在9%左右波動,日本的這一比率在8.5%左右波動。
從(cong) 物流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出,物流成本並不是無限下降的,而是有一個(ge) 下限,這個(ge) 下限正是物流集約高效運行的結果。目前,我國物流發展正處於(yu) 由“實物配送”向“一體(ti) 化物流”發展的階段。可以預計,隨著物流方式的轉型升級,當我國物流發展到供應鏈階段,同時,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上升到60%左右,物流成本與(yu) GDP的比率將保持在10%左右的較合理水平。
總而言之,通過統計數據,我們(men) 深刻地認識到,發展物流的目標和方向十分明確,就是提高社會(hui) 經濟運行的效率,降低全社會(hui) 的物流成本。同時,要緊密結合宏觀經濟環境和物流轉型升級曆程,準確把握物流成本的變化規律。
基於(yu) 此,降低物流成本需要多措並舉(ju) ,一是堅定不移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ye) ;二是進行物流管理方式的升級,推動供應鏈的發展;三是政府要簡政放權降低行政性收費,形成較好的物流發展環境;四是與(yu) 時俱進做好物流統計工作,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不斷完善物流成本核算體(ti) 係,更好地把握物流成本變化規律。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政府工作報告三次提及“物流” 專家解讀未來發展
- 任豪祥出席2025年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智慧物流”賽項開幕式
- 【央視報道】《政府工作報告》解讀:降低物流成本 重在提高效率 增強競爭力
- 【央視報道】《政府工作報告》解讀:助力外貿發展 物流業大有可為
- 關於開展物流行業與供應鏈領域企業社會責任(ESG)調查研究及優秀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
- 中國公路物流運價周指數報告(2025.3.7)
- 馬增榮:擁抱新周期,激發新動能 共繪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蔡進:發展新質生產力 培育供應鏈新動能 助力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 崔忠付出席“星級數字化倉庫與數字供應鏈平台金融服務中國行——太原站”座談會
- 蔡進會見雲南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王禮全一行
- 蔡進出席2025年首期采購供應鏈沙龍:境外采購和供應鏈出海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