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快遞單成“泄密單”,監管成啥了?

發布時間:2016-09-01 10:21:25 荊楚網(武漢)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近日,剛考上大學的山東女生徐玉玉,因近萬學費被騙走而猝死,引發廣泛關注,個人信息被泄露再度成為輿論焦點。近日,有讀者反映,有人在網上叫賣福建地區的快遞單,泄露客戶信息(包括姓名、電話、家庭住址等),“快遞單打包出售,平均每張賣6分或8分錢”。(8月31日東南網)
就事論事,快遞單都成了“泄密單”,就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是案值不夠大,不願意勞師動眾還是根本就不作為?恐怕,麵對這種現象大部分民眾腦海中彈出的就是這麽個想法。
一邊是不斷因信息泄密而引發的各類重大事件,一邊是國家不斷出台的相關法律條文,但事件卻沒有因此而熄滅。很多人看來,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想保密確實很難,不能總怪法律不健全、監管不到位。話可以這麽說,但理卻不能是這麽個理。
試想一下,國家有法律,有監管部門,民眾有怨言,而且因個人信息泄密事件引發的全國性輿情事件還少嗎?個人信息或許很難做到保密,但卻被別有用心的人拿去做為商業籌碼,成為公開買賣的物品,這就是侵權行為,是法律所不容。
每出一個大事件,總有有部門站出來義正言辭進行表態,也總會有各路媒體跟蹤報道,引發新一輪大討論,然後呢?然後事情過去了,就跟日子翻過去了一樣,第二天太陽依舊,生活依舊,該管的還是沒有管起來,各種個人信息交易渠道依然猖獗。
執法難是個現實問題,可能存在取證難、案值小難立案等因素,但麵對快遞單成了“泄密單”,網上到處叫賣的現象,監管部門不能成了張眼瞎,連普通百姓都能夠通過網絡找到賣家,監管部門為何不能主動作為,將這些送上門來的線索摸個門清,查他個底朝天,揮起法律大棒治他個膽戰心驚。
不是民眾不講理,不是民眾一出事兒就喜歡將所有的矛頭指向監管部門,確實是因為這些將個人信息做為商業用途之人太可恨,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不顧他們困擾。山東女生徐玉玉還不足以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嗎?
法律之法乃惠民之矩,監管部門乃掌執典律之人,百姓不將目光投向你,投向誰?依法治國,除了百姓要遵紀守法之外,更要讓百姓看到法律之威嚴,樹立百姓對依法治國的信心。因此,有人在網上叫賣福建地區的快遞單,泄露客戶信息,快遞單成“泄密單”,監管不能沒有聲音,更不能沒有動作,否則,不僅會讓民眾失望,更有損法律之尊嚴。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