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联系方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聯合會(hui) 快訊 > 學會(hui) 工作 > 正文

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發布時間:2018-07-03 18:14:23 公路貨運分會(hui)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

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國發〔2018〕2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men) ,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8年6月27日

(此件公開發布)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黨(dang) 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事關(guan)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事關(guan)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事關(guan) 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美麗(li) 中國建設。為(wei) 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打贏藍天保衛戰,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hui) 精神,認真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以下稱重點區域)為(wei) 重點,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行動,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調整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狠抓秋冬季汙染治理,統籌兼顧、係統謀劃、精準施策,堅決(jue) 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多贏。

(二)目標指標。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汙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的省份,要保持和鞏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確保全麵實現“十三五”約束性目標;北京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應在“十三五”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三)重點區域範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唐山、邯鄲、邢台、保定、滄州、廊坊、衡水市以及雄安新區,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山東(dong) 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xiang) 、焦作、濮陽市等;長三角地區,包含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汾渭平原,包含山西省晉中、運城、臨(lin) 汾、呂梁市,河南省洛陽、三門峽市,陝西省西安、銅川、寶雞、鹹陽、渭南市以及楊淩示範區等。

二、調整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推進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

(四)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各地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清單編製工作,明確禁止和限製發展的行業(ye) 、生產(chan) 工藝和產(chan) 業(ye) 目錄。修訂完善高耗能、高汙染和資源型行業(ye) 準入條件,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城市應製訂更嚴(yan) 格的產(chan) 業(ye) 準入門檻。積極推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ia) ,新、改、擴建鋼鐵、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jia) ,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要求。(生態環境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參與(yu)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加大區域產(chan) 業(ye) 布局調整力度。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汙染企業(ye) 搬遷改造或關(guan) 閉退出,推動實施一批水泥、平板玻璃、焦化、化工等重汙染企業(ye) 搬遷工程;重點區域城市鋼鐵企業(ye) 要切實采取徹底關(guan) 停、轉型發展、就地改造、域外搬遷等方式,推動轉型升級。重點區域禁止新增化工園區,加大現有化工園區整治力度。各地已明確的退城企業(ye) ,要明確時間表,逾期不退城的予以停產(chan)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按職責負責)

(五)嚴(yan) 控“兩(liang) 高”行業(ye) 產(chan) 能。重點區域嚴(yan) 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chan) 能;嚴(yan) 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ye) 產(chan) 能置換實施辦法;新、改、擴建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采用公路運輸。(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牽頭,生態環境部等參與(yu) )

加大落後產(chan) 能淘汰和過剩產(chan) 能壓減力度。嚴(yan) 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修訂《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提高重點區域過剩產(chan) 能淘汰標準。重點區域加大獨立焦化企業(ye) 淘汰力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以鋼定焦”,力爭(zheng) 2020年煉焦產(chan) 能與(yu) 鋼鐵產(chan) 能比達到0.4左右。嚴(yan) 防“地條鋼”死灰複燃。2020年,河北省鋼鐵產(chan) 能控製在2億(yi) 噸以內(nei) ;列入去產(chan) 能計劃的鋼鐵企業(ye) ,需一並退出配套的燒結、焦爐、高爐等設備。(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牽頭,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參與(yu) )

(六)強化“散亂(luan) 汙”企業(ye) 綜合整治。全麵開展“散亂(luan) 汙”企業(ye) 及集群綜合整治行動。根據產(chan) 業(ye) 政策、產(chan) 業(ye) 布局規劃,以及土地、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要求,製定“散亂(luan) 汙”企業(ye) 及集群整治標準。實行拉網式排查,建立管理台賬。按照“先停後治”的原則,實施分類處置。列入關(guan) 停取締類的,基本做到“兩(liang) 斷三清”(切斷工業(ye) 用水、用電,清除原料、產(chan) 品、生產(chan) 設備);列入整合搬遷類的,要按照產(chan) 業(ye) 發展規模化、現代化的原則,搬遷至工業(ye) 園區並實施升級改造;列入升級改造類的,樹立行業(ye) 標杆,實施清潔生產(chan) 技術改造,全麵提升汙染治理水平。建立“散亂(luan) 汙”企業(ye) 動態管理機製,堅決(jue) 杜絕“散亂(luan) 汙”企業(ye) 項目建設和已取締的“散亂(luan) 汙”企業(ye) 異地轉移、死灰複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年底前全麵完成;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國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生態環境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自然資源部等參與(yu) )

(七)深化工業(ye) 汙染治理。持續推進工業(ye) 汙染源全麵達標排放,將煙氣在線監測數據作為(wei) 執法依據,加大超標處罰和聯合懲戒力度,未達標排放的企業(ye) 一律依法停產(chan) 整治。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ye) 排放許可製度,2020年底前,完成排汙許可管理名錄規定的行業(ye) 許可證核發。(生態環境部負責)

推進重點行業(ye) 汙染治理升級改造。重點區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全麵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推動實施鋼鐵等行業(ye) 超低排放改造,重點區域城市建成區內(nei) 焦爐實施爐體(ti) 加罩封閉,並對廢氣進行收集處理。強化工業(ye) 企業(ye) 無組織排放管控。開展鋼鐵、建材、有色、火電、焦化、鑄造等重點行業(ye) 及燃煤鍋爐無組織排放排查,建立管理台賬,對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chu) 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實施深度治理,2018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基本完成治理任務,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2019年底前完成,全國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生態環境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參與(yu) )

推進各類園區循環化改造、規範發展和提質增效。大力推進企業(ye) 清潔生產(chan) 。對開發區、工業(ye) 園區、高新區等進行集中整治,限期進行達標改造,減少工業(ye) 集聚區汙染。完善園區集中供熱設施,積極推廣集中供熱。有條件的工業(ye) 集聚區建設集中噴塗工程中心,配備高效治汙設施,替代企業(ye) 獨立噴塗工序。(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科技部、商務部等參與(yu) )

(八)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產(chan) 業(ye) 。壯大綠色產(chan) 業(ye) 規模,發展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清潔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培育發展新動能。積極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大型節能環保龍頭企業(ye) ,支持企業(ye) 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掌握重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促進大氣治理重點技術裝備等產(chan) 業(ye) 化發展和推廣應用。積極推行節能環保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加快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和社會(hui) 化監測等新業(ye) 態,培育一批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化節能環保服務公司。(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科技部等參與(yu) )

三、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ti) 係

(九)有效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確保北方地區群眾(zhong) 安全取暖過冬。集中資源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散煤治理,優(you) 先以鄉(xiang) 鎮或區縣為(wei) 單元整體(ti) 推進。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對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條件的山區,積極推廣潔淨煤,並加強煤質監管,嚴(yan) 厲打擊銷售使用劣質煤行為(wei) 。燃氣壁掛爐能效不得低於(yu) 2級水平。(能源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牽頭,市場監管總局等參與(yu) )

抓好天然氣產(chan) 供儲(chu) 銷體(ti) 係建設。力爭(zheng) 2020年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0%。新增天然氣量優(you) 先用於(yu) 城鎮居民和大氣汙染嚴(yan) 重地區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點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實現“增氣減煤”。“煤改氣”堅持“以氣定改”,確保安全施工、安全使用、安全管理。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等可中斷用戶,原則上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chan) 和天然氣化工項目。限時完成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打通“南氣北送”輸氣通道。加快儲(chu) 氣設施建設步伐,2020年采暖季前,地方政府、城鎮燃氣企業(ye) 和上遊供氣企業(ye) 的儲(chu) 備能力達到量化指標要求。建立完善調峰用戶清單,采暖季實行“壓非保民”。(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生態環境部、財政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等參與(yu) )

加快農(nong) 村“煤改電”電網升級改造。製定實施工作方案。電網企業(ye) 要統籌推進輸變電工程建設,滿足居民采暖用電需求。鼓勵推進蓄熱式等電供暖。地方政府對“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建設應給予支持,統籌協調“煤改電”、“煤改氣”建設用地。(能源局、發展改革委牽頭,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參與(yu) )

(十)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製。到2020年,全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到58%以下;北京、天津、河北、山東(dong) 、河南五省(直轄市)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10%,長三角地區下降5%,汾渭平原實現負增長;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的原則,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提高電力用煤比例,2020年全國電力用煤占煤炭消費總量比重達到55%以上。繼續推進電能替代燃煤和燃油,替代規模達到1000億(yi) 度以上。(發展改革委牽頭,能源局、生態環境部參與(yu) )

製定專(zhuan) 項方案,大力淘汰關(guan) 停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的30萬(wan) 千瓦以下燃煤機組。對於(yu) 關(guan) 停機組的裝機容量、煤炭消費量和汙染物排放量指標,允許進行交易或置換,可統籌安排建設等容量超低排放燃煤機組。重點區域嚴(yan) 格控製燃煤機組新增裝機規模,新增用電量主要依靠區域內(nei) 非化石能源發電和外送電滿足。限時完成重點輸電通道建設,在保障電力係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到2020年,京津冀、長三角地區接受外送電量比例比2017年顯著提高。(能源局、發展改革委牽頭,生態環境部等參與(yu) )

(十一)開展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加大燃煤小鍋爐淘汰力度。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及茶水爐、經營性爐灶、儲(chu) 糧烘幹設備等燃煤設施,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35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其他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城市應進一步加大淘汰力度。重點區域基本淘汰每小時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每小時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全部完成節能和超低排放改造;燃氣鍋爐基本完成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區生物質鍋爐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牽頭,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能源局等參與(yu) )

加大對純凝機組和熱電聯產(chan) 機組技術改造力度,加快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淘汰管網覆蓋範圍內(nei) 的燃煤鍋爐和散煤。在不具備熱電聯產(chan) 集中供熱條件的地區,現有多台燃煤小鍋爐的,可按照等容量替代原則建設大容量燃煤鍋爐。2020年底前,重點區域30萬(wan) 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chan) 電廠供熱半徑15公裏範圍內(nei) 的燃煤鍋爐和落後燃煤小熱電全部關(guan) 停整合。(能源局、發展改革委牽頭,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等參與(yu) )

(十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繼續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健全節能標準體(ti) 係,大力開發、推廣節能高效技術和產(chan) 品,實現重點用能行業(ye) 、設備節能標準全覆蓋。重點區域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chan) 品(產(chan) 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因地製宜提高建築節能標準,加大綠色建築推廣力度,引導有條件地區和城市新建建築全麵執行綠色建築標準。進一步健全能源計量體(ti) 係,持續推進供熱計量改革,推進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重點推動北方采暖地區有改造價(jia) 值的城鎮居住建築節能改造。鼓勵開展農(nong) 村住房節能改造。(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牽頭,能源局、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參與(yu) )

(十三)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5%。有序發展水電,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優(you) 化風能、太陽能開發布局,因地製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在具備資源條件的地方,鼓勵發展縣域生物質熱電聯產(chan) 、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生物天然氣。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基本解決(jue) 棄水、棄風、棄光問題。(能源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

四、積極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ti) 係

(十四)優(you) 化調整貨物運輸結構。大幅提升鐵路貨運比例。到2020年,全國鐵路貨運量比2017年增長30%,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增長40%、長三角地區增長10%、汾渭平原增長25%。大力推進海鐵聯運,全國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製定實施運輸結構調整行動計劃。(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鐵路局、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參與(yu) )

推動鐵路貨運重點項目建設。加大貨運鐵路建設投入,加快完成蒙華、唐曹、水曹等貨運鐵路建設。大力提升張唐、瓦日等鐵路線煤炭運輸量。在環渤海地區、山東(dong) 省、長三角地區,2018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黃驊港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2020年采暖季前,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黃驊港的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原則上主要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鋼鐵、電解鋁、電力、焦化等重點企業(ye) 要加快鐵路專(zhuan) 用線建設,充分利用已有鐵路專(zhuan) 用線能力,大幅提高鐵路運輸比例,2020年重點區域達到50%以上。(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鐵路局、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參與(yu) )

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依托鐵路物流基地、公路港、沿海和內(nei) 河港口等,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幹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推廣集裝箱多式聯運。建設城市綠色物流體(ti) 係,支持利用城市現有鐵路貨場物流貨場轉型升級為(wei) 城市配送中心。鼓勵發展江海聯運、江海直達、滾裝運輸、甩掛運輸等運輸組織方式。降低貨物運輸空載率。(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牽頭,財政部、生態環境部、鐵路局、中國鐵路總公司參與(yu) )

(十五)加快車船結構升級。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達到200萬(wan) 輛左右。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重點區域使用比例達到80%;重點區域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等新增或更換作業(ye) 車輛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2020年底前,重點區域的直轄市、省會(hui) 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公交車全部更換為(wei) 新能源汽車。在物流園、產(chan) 業(ye) 園、工業(ye) 園、大型商業(ye) 購物中心、農(nong) 貿批發市場等物流集散地建設集中式充電樁和快速充電樁。為(wei) 承擔物流配送的新能源車輛在城市通行提供便利。(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牽頭,財政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能源局、鐵路局、民航局、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參與(yu) )

大力淘汰老舊車輛。重點區域采取經濟補償(chang) 、限製使用、嚴(yan) 格超標排放監管等方式,大力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提前淘汰更新,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燒技術和“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各地製定營運柴油貨車和燃氣車輛提前淘汰更新目標及實施計劃。2020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100萬(wan) 輛以上。2019年7月1日起,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燃氣車輛。(交通運輸部、生態環境部牽頭,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參與(yu) )

推進船舶更新升級。2018年7月1日起,全麵實施新生產(chan) 船舶發動機第一階段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電、天然氣等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船舶。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內(nei) 河應采取禁限行等措施,限製高排放船舶使用,鼓勵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內(nei) 河航運船舶。(交通運輸部牽頭,生態環境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參與(yu) )

(十六)加快油品質量升級。2019年1月1日起,全國全麵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停止銷售低於(yu) 國六標準的汽柴油,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並軌”,取消普通柴油標準,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等提前實施。研究銷售前在車用汽柴油中加入符合環保要求的燃油清淨增效劑。(能源局、財政部牽頭,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生態環境部等參與(yu) )

(十七)強化移動源汙染防治。嚴(yan) 厲打擊新生產(chan) 銷售機動車環保不達標等違法行為(wei) 。嚴(yan) 格新車環保裝置檢驗,在新車銷售、檢驗、登記等場所開展環保裝置抽查,保證新車環保裝置生產(chan) 一致性。取消地方環保達標公告和目錄審批。構建全國機動車超標排放信息數據庫,追溯超標排放機動車生產(chan) 和進口企業(ye) 、注冊(ce) 登記地、排放檢驗機構、維修單位、運輸企業(ye) 等,實現全鏈條監管。推進老舊柴油車深度治理,具備條件的安裝汙染控製裝置、配備實時排放監控終端,並與(yu) 生態環境等有關(guan) 部門聯網,協同控製顆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穩定達標的可免於(yu) 上線排放檢驗。有條件的城市定期更換出租車三元催化裝置。(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牽頭,公安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參與(yu) )

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汙染防治。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劃定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放控製區,嚴(yan) 格管控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重點區域2019年底前完成。推進排放不達標工程機械、港作機械清潔化改造和淘汰,重點區域港口、機場新增和更換的作業(ye) 機械主要采用清潔能源或新能源。2019年底前,調整擴大船舶排放控製區範圍,覆蓋沿海重點港口。推動內(nei) 河船舶改造,加強顆粒物排放控製,開展減少氮氧化物排放試點工作。(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負責)

推動靠港船舶和飛機使用岸電。加快港口碼頭和機場岸電設施建設,提高港口碼頭和機場岸電設施使用率。2020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50%以上專(zhuan) 業(ye) 化泊位(危險貨物泊位除外)具備向船舶供應岸電的能力。新建碼頭同步規劃、設計、建設岸電設施。重點區域沿海港口新增、更換拖船優(you) 先使用清潔能源。推廣地麵電源替代飛機輔助動力裝置,重點區域民航機場在飛機停靠期間主要使用岸電。(交通運輸部、民航局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能源局等參與(yu) )

五、優(you) 化調整用地結構,推進麵源汙染治理

(十八)實施防風固沙綠化工程。建設北方防沙帶生態安全屏障,重點加強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草原保護和防風固沙。推廣保護性耕作、林間覆蓋等方式,抑製季節性裸地農(nong) 田揚塵。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調整中,將騰退空間優(you) 先用於(yu) 留白增綠。建設城市綠道綠廊,實施“退工還林還草”。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自然資源部牽頭,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林草局參與(yu) )

(十九)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全麵完成露天礦山摸底排查。對違反資源環境法律法規、規劃,汙染環境、破壞生態、亂(luan) 采濫挖的露天礦山,依法予以關(guan) 閉;對汙染治理不規範的露天礦山,依法責令停產(chan) 整治,整治完成並經相關(guan) 部門組織驗收合格後方可恢複生產(chan) ,對拒不停產(chan) 或擅自恢複生產(chan) 的依法強製關(guan) 閉;對責任主體(ti) 滅失的露天礦山,要加強修複綠化、減塵抑塵。重點區域原則上禁止新建露天礦山建設項目。加強矸石山治理。(自然資源部牽頭,生態環境部等參與(yu) )

(二十)加強揚塵綜合治理。嚴(yan) 格施工揚塵監管。2018年底前,各地建立施工工地管理清單。因地製宜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築。將施工工地揚塵汙染防治納入文明施工管理範疇,建立揚塵控製責任製度,揚塵治理費用列入工程造價(jia) 。重點區域建築施工工地要做到工地周邊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濕法作業(ye) 、路麵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輛密閉運輸“六個(ge) 百分之百”,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備,並與(yu) 當地有關(guan) 主管部門聯網。將揚塵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納入建築市場信用管理體(ti) 係,情節嚴(yan) 重的,列入建築市場主體(ti) “黑名單”。加強道路揚塵綜合整治。大力推進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ye) ,提高道路機械化清掃率,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達到70%以上,縣城達到60%以上,重點區域要顯著提高。嚴(yan) 格渣土運輸車輛規範化管理,渣土運輸車要密閉。(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牽頭,生態環境部參與(yu) )

實施重點區域降塵考核。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各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於(yu) 9噸/月·平方公裏;長三角地區不得高於(yu) 5噸/月·平方公裏,其中蘇北、皖北不得高於(yu) 7噸/月·平方公裏。(生態環境部負責)

(二十一)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氨排放控製。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強化地方各級政府秸稈禁燒主體(ti) 責任。重點區域建立網格化監管製度,在夏收和秋收階段開展秸稈禁燒專(zhuan) 項巡查。東(dong) 北地區要針對秋冬季秸稈集中焚燒和采暖季初鍋爐集中起爐的問題,製定專(zhuan) 項工作方案,加強科學有序疏導。嚴(yan) 防因秸稈露天焚燒造成區域性重汙染天氣。堅持堵疏結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麵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生態環境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負責)

控製農(nong) 業(ye) 源氨排放。減少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實現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負增長。提高化肥利用率,到2020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達到40%以上。強化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改善養(yang) 殖場通風環境,提高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減少氨揮發排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牽頭,生態環境部等參與(yu) )

六、實施重大專(zhuan) 項行動,大幅降低汙染物排放

(二十二)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製定並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減少重汙染天氣為(wei) 著力點,狠抓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聚焦重點領域,將攻堅目標、任務措施分解落實到城市。各市要製定具體(ti) 實施方案,督促企業(ye) 製定落實措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以北京為(wei) 重中之重,雄安新區環境空氣質量要力爭(zheng) 達到北京市南部地區同等水平。統籌調配全國環境執法力量,實行異地交叉執法、駐地督辦,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生態環境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能源局等參與(yu) )

(二十三)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製定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統籌油、路、車治理,實施清潔柴油車(機)、清潔運輸和清潔油品行動,確保柴油貨車汙染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加強柴油貨車生產(chan) 銷售、注冊(ce) 使用、檢驗維修等環節的監督管理,建立天地車人一體(ti) 化的全方位監控體(ti) 係,實施在用汽車排放檢測與(yu) 強製維護製度。各地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專(zhuan) 項行動。(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牽頭,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務部、能源局等參與(yu) )

(二十四)開展工業(ye) 爐窯治理專(zhuan) 項行動。各地製定工業(ye) 爐窯綜合整治實施方案。開展拉網式排查,建立各類工業(ye) 爐窯管理清單。製定行業(ye) 規範,修訂完善涉各類工業(ye) 爐窯的環保、能耗等標準,提高重點區域排放標準。加大不達標工業(ye) 爐窯淘汰力度,加快淘汰中小型煤氣發生爐。鼓勵工業(ye) 爐窯使用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或由周邊熱電廠供熱。重點區域取締燃煤熱風爐,基本淘汰熱電聯產(chan) 供熱管網覆蓋範圍內(nei) 的燃煤加熱、烘幹爐(窯);淘汰爐膛直徑3米以下燃料類煤氣發生爐,加大化肥行業(ye) 固定床間歇式煤氣化爐整改力度;集中使用煤氣發生爐的工業(ye) 園區,暫不具備改用天然氣條件的,原則上應建設統一的清潔煤製氣中心;禁止摻燒高硫石油焦。將工業(ye) 爐窯治理作為(wei) 環保強化督查重點任務,凡未列入清單的工業(ye) 爐窯均納入秋冬季錯峰生產(chan) 方案。(生態環境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參與(yu) )

(二十五)實施VOCs專(zhuan) 項整治方案。製定石化、化工、工業(ye) 塗裝、包裝印刷等VOCs排放重點行業(ye) 和油品儲(chu) 運銷綜合整治方案,出台泄漏檢測與(yu) 修複標準,編製VOCs治理技術指南。重點區域禁止建設生產(chan) 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劑型塗料、油墨、膠粘劑等項目,加大餐飲油煙治理力度。開展VOCs整治專(zhuan) 項執法行動,嚴(yan) 厲打擊違法排汙行為(wei) ,對治理效果差、技術服務能力弱、運營管理水平低的治理單位,公布名單,實行聯合懲戒,扶持培育VOCs治理和服務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龍頭企業(ye) 。2020年,VOCs排放總量較2015年下降10%以上。(生態環境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能源局等參與(yu) )

七、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

(二十六)建立完善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製。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調整為(wei)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領導小組;建立汾渭平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製,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領導小組統籌領導;繼續發揮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作用。相關(guan) 協作機製負責研究審議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實施方案、年度計劃、目標、重大措施,以及區域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建設等事關(guan) 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事項,部署區域重汙染天氣聯合應對工作。(生態環境部負責)

(二十七)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強化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能力建設,2019年底前實現7—10天預報能力,省級預報中心實現以城市為(wei) 單位的7天預報能力。開展環境空氣質量中長期趨勢預測工作。完善預警分級標準體(ti) 係,區分不同區域不同季節應急響應標準,同一區域內(nei) 要統一應急預警標準。當預測到區域將出現大範圍重汙染天氣時,統一發布預警信息,各相關(guan) 城市按級別啟動應急響應措施,實施區域應急聯動。(生態環境部牽頭,氣象局等參與(yu) )

(二十八)夯實應急減排措施。製定完善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預案中汙染物減排比例,黃色、橙色、紅色級別減排比例原則上分別不低於(yu) 10%、20%、30%。細化應急減排措施,落實到企業(ye) 各工藝環節,實施“一廠一策”清單化管理。在黃色及以上重汙染天氣預警期間,對鋼鐵、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ye) ,實施應急運輸響應。(生態環境部牽頭,交通運輸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參與(yu) )

重點區域實施秋冬季重點行業(ye) 錯峰生產(chan) 。加大秋冬季工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調控力度,各地針對鋼鐵、建材、焦化、鑄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業(ye) ,製定錯峰生產(chan) 方案,實施差別化管理。要將錯峰生產(chan) 方案細化到企業(ye) 生產(chan) 線、工序和設備,載入排汙許可證。企業(ye) 未按期完成治理改造任務的,一並納入當地錯峰生產(chan) 方案,實施停產(chan) 。屬於(yu)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製類的,要提高錯峰限產(chan) 比例或實施停產(chan)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負責)

八、健全法律法規體(ti) 係,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二十九)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ti) 係。研究將VOCs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範圍。製定排汙許可管理條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條例。2019年底前,完成塗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產(chan) 品VOCs含量限值強製性國家標準製定工作,2020年7月1日起在重點區域率先執行。研究製定石油焦質量標準。修改《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關(guan) 於(yu) 監測狀態的有關(guan) 規定,實現與(yu) 國際接軌。加快製修訂製藥、農(nong) 藥、日用玻璃、鑄造、工業(ye) 塗裝類、餐飲油煙等重點行業(ye) 汙染物排放標準,以及VOCs無組織排放控製標準。鼓勵各地製定實施更嚴(yan) 格的汙染物排放標準。研究製定內(nei) 河大型船舶用燃料油標準和更加嚴(yan) 格的汽柴油質量標準,降低烯烴、芳烴和多環芳烴含量。製定更嚴(yan) 格的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製定機動車排放檢測與(yu) 強製維修管理辦法,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牽頭,司法部、稅務總局等參與(yu) )

(三十)拓寬投融資渠道。各級財政支出要向打贏藍天保衛戰傾(qing) 斜。增加中央大氣汙染防治專(zhuan) 項資金投入,擴大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試點城市範圍,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全部納入。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地區要加大大氣汙染防治資金投入。(財政部牽頭,生態環境部等參與(yu) )

支持依法合規開展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的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PPP)項目建設。鼓勵開展合同環境服務,推廣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出台對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的金融支持政策,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金融支持清潔取暖試點工作。鼓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在業(ye) 務範圍內(nei) ,對大氣汙染防治、清潔取暖和產(chan) 業(ye) 升級等領域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引導社會(hui) 資本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企業(ye) 發行債(zhai) 券,募集資金用於(yu) 大氣汙染治理和節能改造。將“煤改電”超出核價(jia) 投資的配套電網投資納入下一輪輸配電價(jia) 核價(jia) 周期,核算準許成本。(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牽頭,生態環境部、銀保監會(hui) 、證監會(hui) 等參與(yu) )

(三十一)加大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大氣汙染防治專(zhuan) 項資金安排與(yu) 地方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績效聯動機製,調動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汙染積極性。健全環保信用評價(jia) 製度,實施跨部門聯合獎懲。研究將致密氣納入中央財政開采利用補貼範圍,以鼓勵企業(ye) 增加冬季供應量為(wei) 目標調整完善非常規天然氣補貼政策。研究製定推進儲(chu) 氣調峰設施建設的扶持政策。推行上網側(ce) 峰穀分時電價(jia) 政策,延長采暖用電穀段時長至10個(ge) 小時以上,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采暖用電的市場化競價(jia) 采購機製,采暖用電參加電力市場化交易穀段輸配電價(jia) 減半執行。農(nong) 村地區利用地熱能向居民供暖(製冷)的項目運行電價(jia) 參照居民用電價(jia) 格執行。健全供熱價(jia) 格機製,合理製定清潔取暖價(jia) 格。完善跨省跨區輸電價(jia) 格形成機製,降低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的跨省跨區專(zhuan) 項輸電工程增送電量的輸配電價(jia) ,優(you) 化電力資源配置。落實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環保電價(jia) 。全麵清理取消對高耗能行業(ye) 的優(you) 待類電價(jia) 以及其他各種不合理價(jia) 格優(you) 惠政策。建立高汙染、高耗能、低產(chan) 出企業(ye) 執行差別化電價(jia) 、水價(jia) 政策的動態調整機製,對限製類、淘汰類企業(ye) 大幅提高電價(jia) ,支持各地進一步提高加價(jia) 幅度。加大對鋼鐵等行業(ye) 超低排放改造支持力度。研究製定“散亂(luan) 汙”企業(ye) 綜合治理激勵政策。進一步完善貨運價(jia) 格市場化運行機製,科學規範兩(liang) 端費用。大力支持港口和機場岸基供電,降低岸電運營商用電成本。支持車船和作業(ye) 機械使用清潔能源。研究完善對有機肥生產(chan) 銷售運輸等環節的支持政策。利用生物質發電價(jia) 格政策,支持秸稈等生物質資源消納處置。(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能源局、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鐵路局、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參與(yu) )

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嚴(yan) 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落實購置環境保護專(zhuan) 用設備企業(ye) 所得稅抵免優(you) 惠政策。研究對從(cong) 事汙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ye) 給予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繼續落實並完善對節能、新能源車船減免車船稅的政策。(財政部、稅務總局牽頭,交通運輸部、生態環境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參與(yu) )

九、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嚴(yan) 格環境執法督察

(三十二)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優(you) 化調整擴展國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加強區縣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建設,2020年底前,東(dong) 部、中部區縣和西部大氣汙染嚴(yan) 重城市的區縣實現監測站點全覆蓋,並與(yu)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實現數據直聯。國家級新區、高新區、重點工業(ye) 園區及港口設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加強降塵量監測,2018年底前,重點區域各區縣布設降塵量監測點位。重點區域各城市和其他臭氧汙染嚴(yan) 重的城市,開展環境空氣VOCs監測。重點區域建設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大氣光化學監測網以及大氣環境天地空大型立體(ti) 綜合觀測網。研究發射大氣環境監測專(zhuan) 用衛星。(生態環境部牽頭,國防科工局等參與(yu) )

強化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體(ti) 係建設。排氣口高度超過45米的高架源,以及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ye) 塗裝等VOCs排放重點源,納入重點排汙單位名錄,督促企業(ye) 安裝煙氣排放自動監控設施,2019年底前,重點區域基本完成;2020年底前,全國基本完成。(生態環境部負責)

加強移動源排放監管能力建設。建設完善遙感監測網絡、定期排放檢驗機構國家—省—市三級聯網,構建重型柴油車車載診斷係統遠程監控係統,強化現場路檢路查和停放地監督抽測。2018年底前,重點區域建成三級聯網的遙感監測係統平台,其他區域2019年底前建成。推進工程機械安裝實時定位和排放監控裝置,建設排放監控平台,重點區域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研究成立國家機動車汙染防治中心,建設區域性國家機動車排放檢測實驗室。(生態環境部牽頭,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科技部等參與(yu) )

強化監測數據質量控製。城市和區縣各類開發區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運維全部上收到省級環境監測部門。加強對環境監測和運維機構的監管,建立質控考核與(yu) 實驗室比對、第三方質控、信譽評級等機製,健全環境監測量值傳(chuan) 遞溯源體(ti) 係,加強環境監測相關(guan) 標準物質研製,建立“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製度。開展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檢查專(zhuan) 項行動,嚴(yan) 厲懲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wei) 。對地方不當幹預環境監測行為(wei) 的,監測機構運行維護不到位及篡改、偽(wei) 造、幹擾監測數據的,排汙單位弄虛作假的,依紀依法從(cong) 嚴(yan) 處罰,追究責任。(生態環境部負責)

(三十三)強化科技基礎支撐。匯聚跨部門科研資源,組織優(you) 秀科研團隊,開展重點區域及成渝地區等其他區域大氣重汙染成因、重汙染積累與(yu) 天氣過程雙向反饋機製、重點行業(ye) 與(yu) 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科技攻堅。大氣汙染成因與(yu) 控製技術研究、大氣重汙染成因與(yu) 治理攻關(guan) 等重點項目,要緊密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需求,以目標和問題為(wei) 導向,邊研究、邊產(chan) 出、邊應用。加強區域性臭氧形成機理與(yu) 控製路徑研究,深化VOCs全過程控製及監管技術研發。開展鋼鐵等行業(ye) 超低排放改造、汙染排放源頭控製、貨物運輸多式聯運、內(nei) 燃機及鍋爐清潔燃燒等技術研究。常態化開展重點區域和城市源排放清單編製、源解析等工作,形成汙染動態溯源的基礎能力。開展氨排放與(yu) 控製技術研究。(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牽頭,衛生健康委、氣象局、市場監管總局等參與(yu) )

(三十四)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堅持鐵腕治汙,綜合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chan) 停產(chan) 等手段依法從(cong) 嚴(yan) 處罰環境違法行為(wei) ,強化排汙者責任。未依法取得排汙許可證、未按證排汙的,依法依規從(cong) 嚴(yan) 處罰。加強區縣級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創新環境監管方式,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嚴(yan) 格環境執法檢查,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汙染熱點網格監管,加強工業(ye) 爐窯排放、工業(ye) 無組織排放、VOCs汙染治理等環境執法,嚴(yan) 厲打擊“散亂(luan) 汙”企業(ye) 。加強生態環境執法與(yu) 刑事司法銜接。(生態環境部牽頭,公安部等參與(yu) )

嚴(yan) 厲打擊生產(chan) 銷售排放不合格機動車和違反信息公開要求的行為(wei) ,撤銷相關(guan) 企業(ye) 車輛產(chan) 品公告、油耗公告和強製性產(chan) 品認證。開展在用車超標排放聯合執法,建立完善環境部門檢測、公安交管部門處罰、交通運輸部門監督維修的聯合監管機製。嚴(yan) 厲打擊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尾氣檢測弄虛作假、屏蔽和修改車輛環保監控參數等違法行為(wei) 。加強對油品製售企業(ye) 的質量監督管理,嚴(yan) 厲打擊生產(chan) 、銷售、使用不合格油品和車用尿素行為(wei) ,禁止以化工原料名義(yi) 出售調和油組分,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兌(dui) 調和油,嚴(yan) 禁運輸企業(ye) 儲(chu) 存使用非標油,堅決(jue) 取締黑加油站點。(生態環境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牽頭,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參與(yu) )

(三十五)深入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將大氣汙染防治作為(wei)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其“回頭看”的重要內(nei) 容,並針對重點區域統籌安排專(zhuan) 項督察,夯實地方政府及有關(guan) 部門責任。針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不力、重汙染天氣頻發、環境質量改善達不到進度要求甚至惡化的城市,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zhuan) 項督察,強化督察問責。全麵開展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實現對地市督察全覆蓋。建立完善排查、交辦、核查、約談、專(zhuan) 項督察“五步法”監管機製。(生態環境部負責)

十、明確落實各方責任,動員全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三十六)加強組織領導。有關(guan) 部門要根據本行動計劃要求,按照管發展的管環保、管生產(chan) 的管環保、管行業(ye) 的管環保原則,進一步細化分工任務,製定配套政策措施,落實“一崗雙責”。有關(guan) 地方和部門的落實情況,納入國務院大督查和相關(guan) 專(zhuan) 項督查,對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強化表揚激勵,對庸政懶政怠政的嚴(yan) 肅追責問責。地方各級政府要把打贏藍天保衛戰放在重要位置,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第一責任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製定實施方案,細化分解目標任務,科學安排指標進度,防止脫離實際層層加碼,要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完成。完善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責任清單,健全責任體(ti) 係。各地建立完善“網格長”製度,壓實各方責任,層層抓落實。生態環境部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調度,及時向國務院報告。(生態環境部牽頭,各有關(guan) 部門參與(yu) )

(三十七)嚴(yan) 格考核問責。將打贏藍天保衛戰年度和終期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納入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做好考核結果應用。考核不合格的地區,由上級生態環境部門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公開約談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實行區域環評限批,取消國家授予的有關(guan) 生態文明榮譽稱號。發現篡改、偽(wei) 造監測數據的,考核結果直接認定為(wei) 不合格,並依紀依法追究責任。對工作不力、責任不實、汙染嚴(yan) 重、問題突出的地區,由生態環境部公開約談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製定量化問責辦法,對重點攻堅任務完成不到位或環境質量改善不到位的實施量化問責。對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予以表彰獎勵。(生態環境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參與(yu) )

(三十八)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各地要加強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公開力度。擴大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範圍,包含重點區域和珠三角、成渝、長江中遊等地區的地級及以上城市,以及其他省會(hui) 城市、計劃單列市等,依據重點因素每月公布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差的20個(ge) 城市和最好的20個(ge) 城市名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公布本行政區域內(nei) 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鼓勵對區縣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各地要公開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及應急措施清單,及時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提示信息。(生態環境部負責)

建立健全環保信息強製性公開製度。重點排汙單位應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汙染排放數據、汙染治理措施、重汙染天氣應對、環保違法處罰及整改等信息。已核發排汙許可證的企業(ye) 應按要求及時公布執行報告。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生產(chan) 、進口企業(ye) 應依法向社會(hui) 公開排放檢驗、汙染控製技術等環保信息。(生態環境部負責)

(三十九)構建全民行動格局。環境治理,人人有責。倡導全社會(hui) “同呼吸共奮鬥”,動員社會(hui) 各方力量,群防群治,打贏藍天保衛戰。鼓勵公眾(zhong) 通過多種渠道舉(ju) 報環境違法行為(wei) 。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積極推進綠色采購,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強化企業(ye) 治汙主體(ti) 責任,中央企業(ye) 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引導綠色生產(chan) 。(生態環境部牽頭,各有關(guan) 部門參與(yu) )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chuan) 教育。普及大氣汙染防治科學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和黨(dang) 政領導幹部培訓內(nei) 容。各地建立宣傳(chuan) 引導協調機製,發布權威信息,及時回應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新聞媒體(ti) 要充分發揮監督引導作用,積極宣傳(chuan) 大氣環境管理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工作動態和經驗做法等。(生態環境部牽頭,各有關(guan) 部門參與(yu) )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